隋王朝是中国近三百年南北朝乱世分裂局面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王朝虽然统治时间短暂,然而统治政绩却可圈可点,如建立了沿袭近一千年的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权结构模式,开启了给予庶族地主参政机会的科举制人才选拔模式,开挖连通了大运河这个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朝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也是相当可观的,这表现在:
一、户口大幅度增长。隋炀帝初期与一百年前的北魏中期相比,户口数约增加了80%;与南北朝之前的统一王朝西晋相比,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的户口数和人口数约是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的四倍和三倍。而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隋立国相比,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的户口数约增加500万,人口数约增加2000万,都增加到2倍左右。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有隋一代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二、耕地大幅度增加。隋朝通过开垦荒地、对外战争等形式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据《隋书.高祖本纪》所载,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曾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就是杨坚曾下诏实施屯田,让军队在各地开垦荒田,由此可看出隋代对于开垦荒地的重视。而在隋代上层统治阶级的推动下,据《田赋考二》所载:“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至大业中天下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顷”,从开皇九年到大业年间,隋朝共开垦出五千多万顷良田。据吕思勉的《中国史》所载:“开皇九年(589年)全国耕地面积近两亿亩,到大业五年(609年)增至五亿多亩”,在灭陈、击败吐谷浑、开垦荒地等多方面的加持下,至大业五年,隋朝的可耕种土地已增加至五亿多亩,由此可见隋朝农业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
三、仓库充盈无比。《隋书.食货志》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达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隋时,隋廷曾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众多的粮仓,著名的有太仓、含嘉仓、永丰仓、太原仓、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粮仓存储的粮食多者达千万石,少者也有百万石以上。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击破洛口仓时,曾开仓放粮任百姓取用,而此时是“老弱来者,几天几夜仍不绝于路”,想想看,一个洛口仓都拥有如此多的粮食,由此可见隋朝的仓储粮是有多富足。此外,隋廷除兴建诸多粮仓外,还兴建了许多存放着数不胜数的布帛的仓库。隋朝的布帛到底有多少存储量不得而知,不过从史书中则可窥知隋朝储存的布帛的充足,《隋书.食货志》曾载:在开皇九年(589年),陈朝被平定之时“帝亲御朱雀门劳凯旋师,因行庆赏。自门外夹道列布帛之积,达于南郭,以次颁给。所费三百余万石”,一次赏赐就耗费价值三百余万石的布帛,由此可见其储存的布帛之充沛。
四、同时进行数项大规模工程。有隋一代,最让人所熟知的事情中,多数都与工程有关,比如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营建江都等等,而这些工程无一例外全都是大工程,且基本上都是在隋炀帝一朝完成的。隋炀帝居然能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去开启这几项规模庞大的工程,亦可看出隋朝的富有。
五、不断进行巡游和战争。历朝历代,战争的进行和皇帝的巡游,这都是要以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的。而在隋朝,隋炀帝在进行大规模工程的营建时,还在不断的对外发动战争,比如大业元年(605年)讨占城、征契丹,大业三年(607年)讨琉球、远征林邑,大业五年(609年)亲征吐谷浑,大业八年(612年)以百余万兵力大举进攻高丽,后在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614年)又两次发兵百万进攻高丽。与此同时,隋炀帝在频繁的对外发动战争时,还连年出巡,炀帝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从大业三年(607年)至大业十二年(616年)更是常年在外巡游,在京时间不足一年。如此频繁的对外发动战争的,常年进行耗资数以亿计的出巡活动无疑要有繁荣的经济作为后盾。
从以上几点,我们就可看出隋朝是有多么的富有,正如《隋书.食货志》所言:“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这就是“前无古者”繁盛的大隋王朝。
然而,如此富有繁盛的隋王朝仅仅存在了37年,便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了,这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历史早有定论,这是因为隋朝的统治者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滥费民力所致。
隋炀帝为了满足骄奢的欲望,营建东都洛阳,修造豪华宫殿。每月役使民工200万人,死者不计其数。大运河开通以后,隋炀帝多次从洛阳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5000多艘,绵延200余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好的食品,迎送过往船只。整个船队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两岸还有护送的骑兵20万人。隋炀帝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修造船只,运输军粮。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农民背井离乡,大量田地荒芜,农民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终于农民起义如火山般爆发起来,繁荣富丽的大隋王朝也成为了过往云烟。
由此看来,一个王朝、一个政权取得再大的经济发展成果,兴建再多的巨大工程,即使这些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如果这些经济成就和工程只被少数人享用,而与广大人民无关,甚至以剥夺广大人民的权益和生命为代价,那么这些所谓“生产力的发展”、“取得的经济成果”、“完成的巨大工程”在人民群众眼中都是毫无意义的,人民群众是不买账的,这些都不能成为这个王朝或政权合法性的证明,政权也最后难逃“终于烟灰场”的结局。
资本是以异化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它不但造成了失业,剥夺了许多人的劳动权利,而且它本身也同样是对民力的一种滥费。这种滥费就在于劳动的异化,生产成果不归劳动者所有,却归资本家占有支配,于资本家有利的才去生产,于资本家不利的,即使对社会和劳动群众有利,也没有可供支配的资源,这导致资源不能在全社会合理地分配,显然是对劳动与资源的滥费。资本主义制度虽与封建制度形式不同,但同为私有制度,在对民力(劳动)的滥费这一点上,与封建制度相比,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同样,在当今的资本制度的运作下所取得的所谓“发展成果”,和历史上的隋王朝一样,并不能成为政权合理性的证明,其原因也是相同的,因为这些“经济发展成果”与绝大部分民众无关!
【文/雨凡,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