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1966年毛主席取消高考是因为文革的原因,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那毛主席为什么要取消高考呢?
我们先来讲一段历史。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暂停科举考试。此后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朝的科举考试才恢复举行,暂停时间长达十五年。
朱元璋为什么将科举考试暂停十五年之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元璋发现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完全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真正的草根皇帝。他出身贫寒,给地主家放过牛,进寺庙当过和尚,还沿街要过饭,是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乞丐皇帝。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他当然明白人才的重要性,明白国家急需人才来建设,所以他在建国初就恢复了元朝废弃的科举制度。
然而,第一次科举考试后,他发现选拔上来的各级人才不是前朝贵族子弟,就是地主乡绅子弟,没一个是穷苦百姓家的孩子。
他深深地知道,这些人养尊处优惯了,从没体验过老百姓的疾苦,更不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让他们去做地方官,又怎么会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为老百姓造福呢?
但要是选拔上来的都是寒门子弟就不一样了,他们自己穷苦出身,自然知道穷苦百姓之所想所急所需,让他们去做地方官,也必然会站在穷苦百姓的立场来办事。
可是,穷苦百姓家的孩子根本就读不起私塾,又怎么可能参加科举考试呢?
除非,穷苦百姓家的孩子也有学上。
朱元璋想到做到,他下诏令全国各地由官府出资兴办官学,从京师到郡县再到乡村,建立起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官学不但免学费,还给学生提供免费食宿。这样一来,穷人家的孩子也有学上了。
在大办学校的同时,朱元璋还诏令改科举制为荐举制,以切断前朝贵族和地主乡绅子弟的仕途。
十五年后,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了,于是,朱元璋又恢复了科举制度。
听了这段历史,相信大家也想到了毛主席取消高考的初衷。
没错,新中国成立初的1952年就恢复了旧的高考制度,一直持续到1965年。在这十几年中,毛主席发现考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是大中城市中有钱人家子弟和干部子弟,普通工人、农民子弟少之又少,而且,大学生毕业后,普遍不愿意被分配到工厂或农村等基层单位与工农相结合,都想留在机关享受清闲工作。
毛主席还发现,之所以鲜有工农子弟考上大学,是因为大中城市有钱人家子弟、干部子弟与工农子弟在教育资源上存在巨大差别。于是,他决定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来消除这种不公平。
1966年,毛主席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并在同年6月12日的会议上明确决定取消高考,以此来引导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使其更贴近实际、更接地气。
四年后,也就是1970年,毛主席决定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选拔范围:以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为主。
选拔要求:自己申请;政治思想好(这是推荐的首要条件);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至少两年工作实践经验(这是推荐的重要依据);
推荐流程:首先由群众推荐,然后由领导批准,最后由学校复审。
这样的选拔范围和要求及推荐流程,明显是要让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上大学。
毕竟,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让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土上大学,让他们成为国家栋梁,红色江山才能代代相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