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大跃进这一名词的由来
2、大跃进发动是物质基础使然
3、多快好省路线的产生及实施
4、大跃进开始的时间
5、大跃进始于扩大水利工程
6、千斤县从赵紫阳开始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
8 、浮夸风的由来
9、放卫星一词的由来
10、官员的论证
11、科学家的论证
12、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
13、李达对农业大跃进看法
14、大炼钢铁的人数
15、大炼钢铁的情况及影响
16、人民公社的特点
17、教育制度的革命
18、卫生大跃进
19、1959年初的农村形势
20、人民公社
1.大跃进这一名词的由来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为题的社论一文“要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大多数合作社的生产和收入赶上或者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面貌将焕然一新。”正式向全党、全国吹响了大跃进的号角。也是第一次以号召的形式使用跃进一词。
2、大跃进发动是物质基础使然
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后进国家的发展都有一个赶超的紧迫感。对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的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列宁在1917年就提出:“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斯大林在1931年也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他还强调:“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战略,虽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终究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时,伟大的毛主席写下:我们现在只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造。因此,从1953年起实施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走的就是苏联工业化的赶超型道路。
3、多快好省路线的产生及实施
从1955年批判农业合作化的所谓「小脚女人」开始,毛主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有两种指导方针的观点:一种叫多、快、好、省;另一种叫少、慢、差、费。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毛主席揭露了斯大林所犯的严重错误, 决意要走出一条较之苏联更快的路,但在党内却受到了刘、周等人反冒进的阻挠。毛主席在取得反击资产阶级「右派」斗争的胜利,又在1957年莫斯科会议上获得极高声誉,并向全世界宣告十五年赶超英国之后, 深感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首先要使中共党内的思想,尤其是党的高层思想统一到多、快、好、省上来。
主席首次公开提出赶超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毛泽东年谱》是在1955年3月21日起草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词》。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使国家基本上工业化,并且要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同年10月,主席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讲话,第一次把美国作为赶超目标,并同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繁起来。他说:“大约十五年左右,即三个五年计划左右,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还要加一点:大约五十年到七十五年左右,即十个到十五个五年计划左右,可以争取赶上或超过美国。在这个时期内,国际、国内、党内、党外·一定会发生许多严重的复杂的程度不同的冲突和斗争……。但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一定会出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五十年以后会出现一个共产主义的中国。”
4、大跃进开始的时间
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乘风破浪>的社论。社论突出强调《多、快、好、省》的方针,并提出巜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同时,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告:我们要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这以后,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再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我国人民光荣的伟大的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这篇社论,实际上是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一个动员令。
5、大跃进始于扩大水利工程
当时认为,要实现粮食亩产四百、五百、八百斤的目标,除了多施肥和精耕细作外,关键就在于水。但到1957年,全国水田和水浇地只估全部耕地的四分之一。1957年8月,全国农田水利会议提出1958年扩大灌溉面积的指标是4408万亩。但到10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公布以后,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的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就将1958年的指标修改为6184万亩。1957年冬季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高潮正是这样推起来的。
6、千斤县从赵紫阳开始
在1958年,其他省份开始放卫星的时候,放的都是只有几亩地“试验田”的卫星。赵紫阳在《红旗》第6期发布了《从化四日》,在这篇文章中赵紫阳写道:“从化的工作总的说来是不错的。去东今春以来,不论在水利、积肥、密植、果树嫁接等工作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在推广密植规格和后来抢救三类禾苗方面,劲头很足,成绩很大,全县干部和人民做了许多工作。早造产量,据县委估计平均亩产能达到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这是有可能达到的。即使再少一些,譬如平均每亩只收到三百斤,也是巨大的胜利,因为去年早造每亩只收到二百斤。而且早造能达到三百斤,再争取晚造达到五百斤,实现全年亩产八百斤的指标,从根本上改变从化粮食生产的落后面貌,亩产量从四百多斤向前跃进一倍。这对从化来说,简直是一件翻天复地的大事。”赵紫阳是第一个大规模放卫星上天的干部,然后各省开始跟进。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
在农业掀起大跃进局面的同时,工业战线的大跃进也开始发动。工业大跃进的基本思路是几个并举,实际上主要是调动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强调地方都要在短期内使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形成地区工业体系。为此,大规模下放权力,实行群众动员,破除规章制度,大搞群众性技术革新。很快,地方工业迁地开花,各显其能。在上下互动中,赶超英美的时间表一再提前。于是,被当作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金桥,人民公社应运而生。
8 、浮夸风的由来
过高的指标,求成过急的要求,靠大辩论开路的压风式的领导方法,所带来的副作用,最大的还是由此引发出来的各级干部的浮夸风。
9、放卫星一词的由来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因此,在1958年比喻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气氛下,人们把高上了天的产量,称之谓放卫星。
10、官员的论证
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6月15日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就河南省小麦丰收发表谈话。吴芝圃理直气壮地批驳对农业大跃进抱怀疑态度的悲观论者说:
在去年,不少的悲观论者,曾引用河南地瘠民贫,耕作粗放、小参是低产作物等论据,断言今年只能增座百分之几,绝封不能增产百分之几十,但今年全省不分山匾、沙区、平原和灾区到虞鳖收,小参亩座千斤,已成为普遍现象,最高的遂平县街星农棠社创造的亩座纪录每亩违3530斤。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小麦不仅不是甚么低产作物,它已经迈进高产作物的行列了,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总路线,不论在甚么地方,生产都能大跃进。所有的观潮派和秋后算眼派,他们在河南永远也看不到他们的潮,算不出他们的账了。
11、科学家的论证
6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署名文章《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文章认为,现在亩产3000多斤不是顶点。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年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二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二十倍!
12、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
北戴河会议公报和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发表以后,从1958年9月起,中国大地迅即掀起一阵九千万人上山的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狂热风暴。
13、李达对农业大跃进看法
李达对《人民日报》刊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文章和口号,早就深感不安。得悉毛泽东来到武汉巡视,决意前去面陈异见。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李达,李直率地向毛提出:润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通不通?毛悠然地说:这个口号有两重性。并列举长征为例,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克服有时候看起来不可能克服的困难。人想飞上天,于是有了飞机,人想日行千里,于是发明了火车。李打断毛的话说:你的时间有限,我的时间也有限,你说这个口号有两重性,实际上是肯定这个口号是不是?毛有些不悦地说:肯定怎么样?否定又怎么样?李说:肯定这个口号就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大,就是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一个人要拚命,以一当十可以,最后总有个限度,终有寡不敌众的时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有一定的地形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能无限大的。现在人们的胆子太大了,润之,你不要火上加油,否则可能是一场灾难。你脑子发热,达到三十九度发高烧,下面就会烧到四十度,四十一度,四十二度,这样中国人民就要遭受大灾大难了!
14大炼钢铁的人数
据统计,7月底,全国用在钢铁战线上的劳动力已有几十万人。8月底,增至几百万人。9月底,猛增到五千万人,10月底,又增到六千多万人。1958年末,达到了九千多万人,加上其他战线直接和间接支援的,全国投入大炼钢铁运动的劳动力超过了一亿,估全国人口的1/6。
15、大炼钢铁的情况及影响
全国范围内经过四个月的突击蛮干,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夸,钢铁产量迅速增加·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消息:一年间钢产加番,在世界钢铁史上写下了辉煌一章,1070万吨钢﹣﹣党的伟大号召胜利实现。到年底,则宣布完成钢产量1108万吨,生铁1369万吨,超额完成了1958年钢产量翻番的任务。实际情况是,不但相当数量是不合格的废铁,而且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其一,投入大,效益低,劳民伤财。
经核实:在公布完成的1108万吨钢中,被称为洋钢的合格好钢只有800万吨;在1369万吨生铁中,被称为洋铁的合格生铁只有953万吨。"其余308万吨土钢和416万吨土铁,均为不合格产品,有些完全是废钢、废铁。
其二,否定科学,盲目蛮干,事故倍增。
大搞群众运动,号召破除迷信,否定遵守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单纯追求产量,盲目拼设备,管理陷于混乱,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被白白浪费,不少设备因超负荷带病运转遭到损坏。有些企业把计划、设计、技术检验、技术安全、设备动力、工艺等重要科、室撤消,管理人员下放当工人,有关权限下放给车间、工段或班组。有些企业推行工人自我管理或无人管理。有些企业甚至把所有规章制度都说成是教条主义或压制工人积极性的条条框框一脚踢开。以致像鞍钢炼铁厂这样的大厂,都接连发生建国以来少见的恶性事故,死二十二人。当时全国最大的第十号高炉,投产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九起重大事故。"其他钢铁企业也是重大事故不断。
其三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为保证实现钢产量翻番指标,钢铁工业本身的基本建设规模增加了,与钢铁工业有关的煤、电、运输等部门的建设项目同样增加,拉长了1958年的基本建设战线。
工业内部与工交之间比例失调。一是重工业内部比例失调,铁、煤、有色金属的供给满足不了钢的高指标需要,来不及新建大企业,就逼着老企业拚命增产,大量兴办耗料大、质量差的小企业,造成资源被强化开采。
工业发展过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过程中调用了农村中大量青壮劳力,参加农业劳动的多为妇女老弱等半劳动力 当时正值秋收季节,为完成钢铁翻番任务,约有九千万人上山采矿炼铁,不少庄稼无人收割,不少地区,粮食、棉花因无人收割而烂在地里,以致当年丰产未能丰收。
16、人民公社的特点,
当时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大指的是社会规模大
其一,人民公社的公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
其二,人民公社的公,还表现在领导体制和分配制度方面。
在人民公社化之前,农村实行的是乡社分立的管理体制,乡是基层政权,社是农业经济组织。人民公社建立,确立了政社合一、分级管理的体制。人民公社既是一级政权机构,又是一种经济组织。它不但负责全社的农业生产,而且还对工、商、学、兵等统一管理。在人民公社内部,将公社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大队,生产大队又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实行三级管理。公社统管全社的生产安排、劳力调配、物资调拨和产品分配,生产大队负责生产管理和部分经济核算,生产小队只是一个具体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这种政社合一的领导体制,就使公社领导实际在使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经济,既违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又侵犯了生产单位应有的自主权利。
17教育制度的革命
1958年开始的教育革命,是以勤工俭学、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实行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为指导方针,开始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
根据《毛泽东年谱》,伟大的毛主席在1958年一月三十一日写下《工作六十条》: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辨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一切高等工业学校的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场,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外,都愿当盒可能地进行生产。此外,还可以由学生和牧师同当地的工厂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一切农村学校除了在自己的农场进行生产,还可以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并且派教师住到合作社去,使理论和行动结合。.…
农村里的中小学,都要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合同,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
大学校和城里的中等学校,在可能条件下,可以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者作坊,也可以同工厂、工地或者服务性行业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一切有土地的大中小学,应当设立附属农场;没有土地而邻近郊匾的学校,可以到农业合作社参加劳勤。"
18、卫生大跃进
其一,随着卫生大跃进全国城乡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其二,爱国卫生运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消灭地方性的严重疾病。
总之,1958 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在除害灭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也使爱国卫生运动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19、1959年初的农村形势
由于高指标引发的浮夸风,人民公社化引发的共产风,以及由此并发的瞎指挥风造成的后果,在1958年底开始逐步显现·
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和各级大办工业,农村强劳力大多输入工业战线,达到4939万人,比1957年增加2089万人。加上外流劳力,致使农村劳动力短缺,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20、人民公社
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以后出现的混乱,除了急于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急于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原因以外,重要的还有社共队的产穷队共富队的产所出现的共产风,和无偿地把穷队富队、穷村富村拉平的平均主义问题。但在当时,中共党内高层的绝大多数干部,并未弄清农村关系紧张的根由。
在解决公社分配问题的过程中,粮食问题突显了出来。即农村普遍出现粮食紧张的局面,整社工作的重点很快转向了解决粮食问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