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镌刻着历史的厚重,标注着民族前行的坐标。1935年12月9日,便是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值得永载史册的日子,一场由热血青年学生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似燎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奏响了一曲激昂壮烈的爱国华章,直至今日,依旧余音绕梁,振聋发聩。
山河破碎,危局催征
1935年,华北平原阴霾密布,风雨飘摇。日本侵略者在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后,并未餍足,继而将贪婪的目光投向华北,企图侵吞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如同“卖身契”,将河北、察哈尔等地拱手让人,“华北自治”像片巨大的阴云笼罩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华北将要沦为第二个“满洲国”,成为侵略者的殖民地。而彼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却奉行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将民族大义抛诸脑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满含悲愤与无奈的呐喊,道出了无数爱国学子心底的绝望与不甘,亦成为“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在暗夜里积蓄着燎原的力量。
青年觉醒,热血奔涌
1935年12月9日,这个看似平凡的冬日,却被北平城数千名热血青年学生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天寒地冻却冻不住他们滚烫的爱国之心。北平众多高校学生们冲破校园的藩篱,汇聚在街头巷尾。他们高举着旗帜,上面写满对侵略者的控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爱国青年们的口号声震彻云霄,响彻古都北平的每一个角落,似一声声激昂的战鼓,敲醒沉睡的国人。
他们涌向新华门,向国民党军政要员请愿,期盼能唤起当局的良知,挽狂澜于既倒。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冰冷的拒绝与军警的暴力阻拦。数十人被捕,数百人受伤,鲜血染红了冰冷的街道,但他们的脚步未曾停歇,信念坚如磐石。12月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以罢课这种无声而有力的抗争,继续控诉侵略者的暴行与当局的不作为;12月16日,万余名学生和各界群众再次集结,举行规模更为浩大的示威游行,用行动表明绝不向侵略者和卖国者低头的决心,让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被迫延期,给予日本妄图鲸吞华北的阴谋以沉重一击。
星火燎原,铸就丰碑
北平学生的壮举,恰似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全国抗日救亡的燎原烈火。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罢课、游行此起彼伏;工人阶级扛起罢工的大旗,以停工停产表达对侵略者的抗议和对学生的支持,码头停工、工厂熄火,让经济脉搏的跳动也成为爱国的鼓点;商人罢市,市井街巷门可罗雀,是无声却坚毅的表态;各界爱国人士、文化名人也纷纷奔走呼号,或撰写文章、或发表演讲,凝聚起全民族同仇敌忾的磅礴力量,掀起了全面抗日的浪潮,为华北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争得了一丝喘息之机,更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心剂。
“一二·九”运动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学生起义运动,其意义深远,如一座巍峨丰碑,矗立在历史长河之中。这次运动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唤醒了中华人民沉睡的意识,让抗日救亡的火种在华夏大地呈燎原之势蔓延开来,凝集起全民族抗战的力量,为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的青年们用青春和热血铸成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抗日救亡的时代责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