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总是喜欢将西方“民主体制”吹得天花乱坠,但在1933年,德国纳粹通过民主程序上台这件事,却成了西方无法回避的惨痛教训。
后来的历届德国政府都不断地在为纳粹德国所犯下的罪行赎罪。
西方知识分子们也有过深刻的反思,哈耶克、奥尔特加、曼海姆、雅斯贝尔斯、还有汉娜 ·阿伦特等知名学者,无论左右,都认为纳粹上台是民主的弊端体现。
弊端就是弊端,西方因此出现了一个不可说的悖论:要防止民主被民主杀死,就得用不民主手段防止其再次发生。
就像现在被认为是代表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已经有人在呼吁取缔这个政党,因为它的影响力和支持率在迅猛上升。
而对于纳粹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这件事,反倒是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在气急败坏地否认,仿佛“西式民主”是质疑不得、诟病不得、批判不得的。
其实,在1932年,有许多纳粹要员都在劝希特勒发动政变夺权,但他坚决说:不!
希特勒在总结了1923年啤酒馆暴动的失败原因后,坚持要在魏玛宪法框架之内获得政权。
因为当时魏玛宪法并没有失效以及共和国并没有解体,他想在上台前就结束议会制和建立第三帝国,是做不到的。
魏玛宪法的核心内容:
一、德国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根据选举产生的各党派议员组成;
二、联邦议院由各邦代表组成,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抗辩权;
三、内阁是国会执行机构,由多数党按照议席比例分配内阁职务;
四、总统是共和国的元首,由直接选举产生,对内阁首脑有任命权;
五、最高法院保持独立,确保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秩序。
这些是希特勒无法改变的,他只能在获得权力之后,才能改变这一切。
更重要的是,德国国防军从1919年7月开始,就宣誓效忠于合法产生的内阁。
没有国防军的支持,希特勒就会像1923年一样,因“叛乱罪”去吃牢饭。
那些说希特勒是非法上台的人,怎么能这样凭空诬人清白呢?
魏玛德国
1918年9月底,协约国要求德国投降,被德军最高统帅部拒绝。
但德国士兵与民众都已斗志涣散,军事失败导致内阁垮台。
10月4日,社民党(右派)与中央党(天主教)等资产阶级党派合作,成立临时联合内阁。
但德国前路未明:
一、维系君主立宪制,改革三级议会;
二、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通过革命建立苏维埃德国。
最终,德国选择了二,这既是协约国的需要,也是国内犹太势力的需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消灭德国革命力量。德国军方和社民党右派走到了一起,1918年11月10日,兴登堡元帅向各军下令,必须与社民党合作。
1919年1月4日,中左派的艾希霍恩被解除了柏林警察总监职务。
1月8日,临时首相阿尔伯特宣布“总清算的时刻到来了”。
德共被杀得人头滚滚,1月15日,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被“自由军团”杀害。
5月1日,国防军与巴伐利亚苏维埃红军在慕尼黑血战三天,红军寡不敌众,革命彻底失败。
6月10日到15日,社民党各派在小镇魏玛举行会议,讨论新宪法。
1919年7月31日,《魏玛宪法》在国会获得通过(262票VS75票),经已改任总统的阿伯特签署之后,于8月14日正式生效,魏玛共和国成立。
这个新政权,有利于犹太金融资本集团、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集团、有利于容克地主集团。
1923年,由于人为制造的货币贬值以及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导致经济崩溃。
绝望的德国人只剩下两条路:跟着德共起义或跟着纳粹暴动。
为了避免德国变成第二个苏俄,1924年8月,美国制定了“道威斯计划”,德国新内阁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贷款,它可以用贷款来支付赔款,德国工业进入恢复期,走出了经济局面。
到1929年之前,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大大缓和,政局稳定。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银行纷纷倒闭,大萧条波及整个西方世界,各国都在构建贸易壁垒。
德国经济受到了致命打击,内阁向美国请求延长还款期,但美国只同意暂停本金偿还,但利息一分不能少,而且中断了新贷款。
德国是一个没有外汇储备的国家,政府只能向犹太人求救,但犹太人早就在向国外转移资金。
没有了出口汇收,又没有了纾困资金,德国工厂开始一家接一家地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社会矛盾又开始激化。
社民党、中央党都束手无策。
经济危机令纳粹收割了大量选票,1930年9月德国议会大选,纳粹一跃成为第二大党,仅次于社民党。
社民党明知纳粹的危害性,却选择了“容忍政策”,以维系魏玛政府。
德国内阁化解经济危机的办法是:加强税收,什么危机税、人头税、烟草税、结婚税、单身税、就业税……就差没有收雨水税,搞到民怨载道。
纳粹上台
1933年7月,纳粹赢了1378万选票,占总投票率37.4%,议席增加到了230席,德共+社民党议席为221席。
希特勒认为,能与纳粹争取群众的只有德共,无论纳粹是否上台,都要先消灭德共。
戈培尔则明确表示:我们运用民主的方法仅仅是为了夺取政权。
而在此时,社民党还认为自己能左右大局,拒绝与德共联合。
7月选举,希特勒虽然获胜,但纳粹议席无法过半,只能与中央党联合。由冯.巴本出任总理,他出任副总理。
兴登堡总统劝希特勒接受这一安排,被他拒绝。兴登堡只好下令解散国会,于11月6日重新选举。
11月选举,纳粹议席还是无法过半。
11月17日,冯.巴本辞职,12月23日由施莱彻尔将军接任总理。
但希特勒仍然拒绝出任副总理,而此时主张推翻魏玛体制的冯.巴本去找希特勒合作,双方联手挤掉施莱彻尔。
1933年1月22日,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邀请希特勒、戈林和冯.巴本共商如何组建新内阁,奥斯卡传达了兴登堡希望由希特勒组阁的意见。
28日,被孤立的施莱彻尔辞职,29日,冯.巴本与希特勒会面,表示支持希特勒出任总理。
经过一系列利益交换,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冯.巴本为副总理兼普鲁士总督,以牵制希特勒。同时规定,总统不得单独与总理会面,必须有副总理在场,外交和军事大权由总统接管。
此时德国还是一个联合政府,11个内阁职位,纳粹只占三席:总理希特勒、内政部长弗立克、不管部部长戈林(兼普鲁士内政部长)
其余8名部长都是冯.巴本这边的保守派。不过,犹太集团代表人物已经从德国内阁中消失了。
在各部副部长(国务秘书)当中,纳粹只有一人(新闻秘书)
表面上看,希特勒成了内阁少数派,但重要的是他掌权了,以他的能量,这些牵制他的力量都将被清除。
当天晚上,希特勒宣誓就职,纳粹冲锋员举行火炬游行,火炬组成长龙,映红了柏林天空,当队伍走过法国大使馆门前时,法国人隐隐有一丝不安。
社民党认为,希特勒是通过合法途径上台的,只是一个保守政府。
德国还是民主国家,等下次国会大选,照样可以把希特勒选下去,人民只是一时相信了纳粹的谎言。
德共见纳粹上台,也有对议会斗争产生了幻想,德共的口号是“希特勒之后,就是我们。”
希特勒会给他们机会?
一方面,他稳住了冯.巴本,并与大资产阶级保持合作;另一方面,他在2月4日说服兴登堡签署《保护人民总统令》,这样,社民党,德共的报纸就必须停刊,集会也不得举行。
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 ,希特勒突然提出解散国会和重新选举的要求,冯.巴本他们都傻了。
但希特勒说这是为了改变国会议席比例,避免新法案遭到阻挠,他保证内阁成员绝对不变。
兴登堡同意再次解散国会,定于1933年3月5日重新大选。
2月27日,爆发了“国会纵火案”,28日,开始抓捕与“纵火案”有关的德共党员。
但3月5日的重新选举,纳粹还是无法突破50%的支持率(只有43.9%)
为了获得国会优势,希特勒利用“国会纵火案”宣布当选的81名德共议员资格无效,使得647名议员剩下了566人。
然后,纳粹又利用手里的警察大权,临时拘留了一些社民党党员。
这样,288名纳粹议员成了国会过半党派。
但要想通过《授权法》(授予希特勒政府为期4年全权的法案,需要三分之二同意票)还是不够。
希特勒又去找中央党的卡斯大主教,劝他让中央党投支持票,纳粹保证优待天主教。
戈林则对犹豫不决的大主教温和地说,你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违法行为哦。
3月23日,在柏林克罗尔歌剧院,德国国会除了94名社民党议员投反对票,其它政党都投了赞成票。场外,冲锋队将歌剧院围了个水泄不通。
24日,兴登堡批准了法案,同时将他的外交和军事移交给希特勒。
就这样,希特勒用《授权法》取代了魏玛宪法,用民主杀死了民主。
接着,德共党员去了集中营,再接着,社民党也去了。
7月,中央党也被勒令解散,大主教卡斯吓得闭门不出。
与希特勒合作的冯.巴本等保守派政党都识趣地自我解散。
五年之后,犹太人也被送进了集中营。
1939年,希特勒带着德意志第三帝国走向了疯狂的战争之路,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让德国走向了毁灭。
今天的欧洲政客,尤其是白左们,他们既害怕民粹思想,却又在刺激民粹思想。
民众反对无休止接收难民,他们视而不见;民众反对极端环保措施,他们视而不见;民众同情巴勒斯坦人民,他们视而不见……
用民主杀死民主,欧洲或许又要上演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