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大因素之间尖锐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必须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说:“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因素由于利益冲突进行着长期斗争,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内部的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从而产生了逐渐明显的阶级斗争。
如果不积极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因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积极的维护工农群众的利益,就会让资本主义的因素大片产生,最终产生内部的贫富分化。于是,1952年6月6日,毛泽东深刻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1953年,毛泽东批判离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总路线的错误思想。毛泽东深刻指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比如私营工商业,正在改造,今年下半年要“立”一种秩序,明年就不“确”了。农业互助合作也年年在变。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在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工人与在私营企业中的工人相比,有更稳定的职业保障,这有利于社会的平等和稳定,有利于预防由于就业问题、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正如后来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谈话所说:“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和井冈山的追求”。
不废除小农经济,农村也会因为土地的分散经营、各家庭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小资产阶级逐渐产生内部的贫富分化。如列宁同志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所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
二、如果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大规模泛滥,会对刚刚独立的新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何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在前文有了论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阻碍、对中国资源的疯狂压榨,刚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的生产力极其落后。
新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在当时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资金相对缺乏的贫穷的新中国,要想维持物力财力积累的速度,就需要减少物力财力的消耗,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依赖剥削工人剩余价值、消耗工人劳动成果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物力财力的积累速度。在当时消灭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避免民族资产阶级对大量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物力财力积累的速度。王震的秘书李慎明说: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从嗓子眼里抠出食物和节省必要日常生活开支而积攒下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所换来的。这也是我们大家在毛泽东时代“过穷日子”的主要缘由之一。
不废除放任农民小资产阶级自由经营的小农经济,就无法有效的集中我国的农村资金支援工业生产。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阶级劳动产生的农业资金当然无法去集中起来、支援扩大工业化的生产,农村也会因为无法集中资金进行工业化生产而逐渐拉大和城市的差距。而且,集体化的农村才是重工业产品的大市场。
农村没有集体化、农村的资金无法集中,就难以购买大中型工业设备。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深刻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即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包括由国家组织的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在内(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准备垦荒四亿亩至五亿亩),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1959年苏联撤资以来,由于中国遭到帝国主义疯狂的封锁包围,中国工业产品的国际市场极其狭小而且,当时国际环境极度紧张,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包围,新中国时时刻刻都有战争的威胁。
如果没有农村的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以及之后的社会主义集体化,没有村集体集中资金对工业产品的购买,中国是无法保证工业产品有足够支撑其继续存在的市场需求的。这样的话,中国就无法独立自主的迅速通过集中农村的资金、以国内农村为市场发展应对战争威胁的必要的工业产业。曾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回忆说:“我们当时要维护主权,就必须坚决整合国力从农业基础开始搞合作化,否则只能委曲求全,唯命是从。新中国那时很穷啊,拿什么和强敌抗争?现在不少人说当年农业合作化搞早了搞快了,那是忽略了这一段大背景。毛主席、党中央原计划新中国成立15年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不行啊,国际环境不给你15年和平发展时间。”
而且,帝国主义一直以来对中国蠢蠢欲动,想要大规模的进行经济上的殖民渗透。如果中国工业产品没有足够的独立自主的国内市场,依赖于国外市场的话,就将成为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附庸。后来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毛泽东感慨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
自由市场条件下,进行城乡私有经济经营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更愿意选择投资那些利润较高的,可以“投入一块产出七块”,“轻资产、见效快、赚快钱”的各种产业。而大量、必要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必需的基本建设和武装保障建设,和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相反的。建国初实行资产阶级自由市场的话,中国就难以迅速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必要的重要基本设施和国防设备体系了。王震秘书李慎明在《千万不要不了解情况,就无端指责毛泽东时代!》说:“建成国计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础设施。李先念明确讲过,基本建设是投入七块产出一块,而加工工业是投入一块产出七块。”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国家通过有组织有规划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尽快地建立强大的、门类齐全的、可以保证国家经济独立地位的现代工业体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它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
历史实践证明,在国家经济实力极度匮乏落后的条件下,建立城市全民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集中统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的投入重工业体系基础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国防工业设备建设,集中提取农业生产积累的资金支援工业化生产,可以让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后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话,极其精准的说:“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比如,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的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为农业服务。现在,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无论是发展轻工业还是发展重工业,农村都是极大的市场。”,“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
国家重要数据资料显示了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用详细的数据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加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完全正确的。笔者用了这七篇文章,详细论述了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产生、为什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需要先领导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为什么要社会主义制度而不要新民主主义秩序。
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呢?请看下文论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