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全景
八一起义军朱德、周逸群部会昌战斗遗址(石角高排脑岽)
会昌山战斗遗址
会昌革命烈士纪念塔
湘江和绵江在赣南大地上奔涌,围绕会昌县城拐了一个半圆形的弯,交汇成贡江。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会昌战役夺取的会昌山,就在这个拐弯处,与县城遥遥相望。
6月22日,记者抵达时近傍晚,大雨滂沱,万木葱茏。冒雨登山寻访战壕和防空洞遗迹,隆隆炮声犹在,旌旗在望,鼓角相闻;会昌革命烈士纪念塔巍巍耸立,默默诉说着用鲜血铸就的丰碑:那是90年前,起义军与国民党军在会昌展开激烈交战,占领了会昌山,顺势一举攻克会昌城,革命红旗高高飘扬在会昌城头。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暴雨拂去历史的烽烟,曾被毛泽东誉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如今仍回荡着铿锵的誓言,书写着无畏的信仰……
起义军南下途中唯一一次大胜仗
1927年8月30日清晨6时,朱德察看敌情时发现敌人正在会昌山下平坝子集合,一声令下,重机枪吐出串串火舌,向山下密集的敌人扫射过去。
激烈的枪炮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晨霞中荡起漫天硝烟,会昌战役正式拉开序幕。
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会昌战役独具特色。前后4天,两度会战,起义军将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敌人,迎来了起义军南下的首场胜仗,也是途中唯一的一次大胜仗,永久地载入了党史、军史。
90年前的南昌城,惊天霹雳震惊中外。蒋介石、汪精卫急忙调兵遣将讨伐。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起义部队挥师南下直取广东东江,8月26日进占瑞金县城。
当时,长刀所向,枪头所指,一切都处在“大无畏、先驱者”的精神指引下。
会昌山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坐北向南,海拔400米,古称明山、南山,为会昌城西北的天然屏障。8月29日,起义军从瑞金开进,以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绕道会昌西北的西江、洛口一带,迂回敌后,主攻会昌;由朱德指挥第二十军第二师五团、第三师六团和教导团第三总队,在城东北方向正面发动佯攻;贺龙率领第二十军主力为总预备队,位于瑞金至武阳之间,策应支援各方。
激战到下午4时,起义军终于攻下会昌山,并乘胜攻占县城,钱大钧仓皇南逃。9月2日,黄绍竑部先头部队黄旭初第四师2000余人,不知钱大钧部在会昌已被击败,糊里糊涂由白鹅方向开来,又被起义军一举击溃。
至此,象征人间正道的八一南昌起义的军旗,在会昌大地高高飘扬。
磨炼了人民军队,扩大了革命影响
会昌战役共溃敌5000余人、俘敌9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2门、各种枪支1000余支以及大量弹药和辎重,不仅磨炼了新生的人民军队,也扩大了南昌起义的革命影响。
细究会昌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会昌县党史办主任曹树强分析说,首要原因在于战役前起义军在瑞金缴获了敌人大量文件,对钱大钧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从而作出了“两面夹击”的正确战略部署。其次,我方各级指挥员军政素质之高也是不可忽视的获胜因素。会昌战役是我国人民军队诞生后遭遇的第一场恶仗,当年参战的指战员们在以后的革命洪流中屡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参与过会昌战役的很多人都跻身人民解放军将帅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有元帅5位:朱德、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大将3位:陈赓、粟裕、许光达;上将3位:周士第、萧克、杨至成;中将7位:赵镕、聂鹤亭、郭化若、唐天际、彭明治、谭甫仁、谭家述;少将6位:王云霖、张树才、周文在、袁也烈、李逸民、廖运周。在中外战争史上,如此多的将帅云集于一座平凡之山麓战,确属不多。
八一起义军会昌战役的胜利,使会昌人民深受教育和鼓舞。在会昌城的大街小巷,起义军书写了许多革命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在城东的大旗坪,起义军召开了群众大会,号召劳苦大众起来反抗蒋介石、汪精卫反动派的统治,打倒土豪劣绅,开展土地革命。
至今,会昌战役知情人陈桂元的故事在当地仍口口相传。当年的陈桂元还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8月29日被国民党钱大钧部抓俘,干苦役修工事,关在会昌县城。次日,会昌城外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傍晚时分,会昌城里平时凶神恶煞的国民党兵不见了踪影。惴惴不安的陈桂元被领系红带、身着灰布军装的起义军释放后,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可以说,人民群众是会昌战役的真正靠山,没有群众的支持,会昌城头的红旗难以高耸。”曹树强说,革命先烈的慷慨忠魂,成为当时会昌人民的精神养分,掀起了此后中央苏区及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再到扛起抗日战争大旗,直至最后解放。
沸腾的热土续写红色传奇
远去了刀光剑影,散尽了战火硝烟。当我们把目光从90年前投向如今更为宽广的时空,南昌起义、会昌战役所孕育的八一精神,浸透在会昌纵横的群山之中,流淌在几代会昌人的血液里。
县城水东街区,有一个欧氏宗祠,南昌起义部队攻克会昌城后在此驻扎。65岁的曾长娣嫁到欧家已30余年,对这座老屋有一份割舍不了的感情:“年轻时,就常听家里的长辈提起南昌起义部队在家里宿营。”曾长娣对老屋很爱惜,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会老的,屋子也会老。作为后人,我们更要懂得珍惜,将父辈的故事传承下来,让家里年轻一代知道这里曾经接待过起义军,知道旧社会的艰辛,才能珍惜今天的好生活。”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从事党史军事研究的曹树强,正在开展一项艰巨的工作:收集起义军在会昌战役牺牲烈士的名单。近千名烈士,目前只收集到40余位烈士资料。他深有感触地说:“铭记历史是一种责任。当敬重历史成为我们的习惯,烈士们才会真正感到安心。这是对英雄应有的尊重,也是走向未来的历史起点。”
红色的记忆从来不曾褪色。要找到结合点,才会有突破点。近年来,会昌的旅游产业加速发展、转型升级:县城西北街,是承载和见证会昌千年历史文化的记忆之地。向北走到贡江边,古老的城墙和北门,是当年八一南昌起义军攻占县城的入口。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的祖籍也在会昌。为此,2015年8月,会昌启动了西北街至古城墙改造,准备将其打造成江西省乃至国内知名的戏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再没有什么比融合文化更能够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传承历史文脉,推动客家民俗与红色文化、戏剧文化相融合,3年后,请来我们戏剧小镇看看!”会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尧金娣自豪地说。
会昌在变,会昌人民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采访之时,正值县里着手准备第三届江西·会昌民俗旅游文化艺术节,同时庆祝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出台5周年。手头上的一组数据是最好的说明: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5年的64亿元增长到134.6亿元,超额完成“主攻工业、三年翻番”年度任务。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新时期的会昌,“风景独好”不是梦。
越是梦想飞扬,就越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天的会昌,对90年前那一场恢宏战役最好的纪念,就是大力弘扬八一精神,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重要要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奋力迈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坚实步伐。
十六字游击战术
萧克在回忆井冈山斗争时说,因为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朱德在起义军中有很高的威信。
当时起义军队伍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隘口,受敌阻击。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正是朱德为这支失败的队伍杀出了一条血路,并为这支队伍的战略战术的制定作出了极大贡献。
早在辛亥革命后,朱德在川、滇、黔与北洋军阀部队打了十年仗,摸索出一些游击战法。1925年7月,他从德国到苏联的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去莫斯科郊外一个叫莫洛霍夫卡的村庄接受军事训练。受训的有40多名来自法国、德国的中国革命者,主要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教官大多是苏联人,也有来自罗马尼亚、奥地利等国的革命者。教官问朱德回国后怎样打仗,他回答:“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而这正是十六字游击战术的核心。
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攻打会昌时,朱德奉命指挥第二十军第三师进攻会昌东北高地。他首先命令三师教导团团长侯镜如,挑选几十人组成敢死队,追击正向会昌退却的钱大钧部。他动员大家说:你们都是不怕死的中华健儿。可是,今天我要求你们一反往常猛打猛冲的常规,只同敌人打心理战。你们要分为数股,分散活动,跟在敌人后面,或插到敌人两翼,打冷枪。要搅得敌人吃不下,睡不着,这就是你们的任务。
50多年后,侯镜如在回忆这一段战斗经历时说:“会昌战斗中,朱总指挥我们和钱大钧部作战,就采用了游击战术。敌人退,我们跟着进;敌人驻下了,我们就从四面八方打冷枪,扰乱敌人,不让他们休息,这就是后来的‘敌退我追,敌驻我扰’。”
不倒的军旗
军旗是力量的象征,是精神的标志。战斗中,军旗所指,进攻方向所在,飘扬的军旗仿佛在向敌人宣告:旗不倒,阵地在!
今日,我们回眸凝望,人民军队走过的路、流过的血,都凝固在军旗上。
在会昌战役中,就有一面鲜红的军旗迎风飘扬,始终不倒,激励着全体指战员顽强地战斗。
据八一南昌起义军第20军第三师特务连连长文强曾回忆,攻打会昌山非常艰苦,钱大钧部在城东北地区、城西北的南山岭、城西面的寨东一带以及环绕会昌城的贡水河岸构筑了坚固的工事防守,起义军久攻不下。迷漫的硝烟中,第三师鲜红的军旗始终高高地飘扬在松树林的梢头,指引进攻的方向。弹头在军旗周围纷飞乱溅,旗面被打了无数个枪窟窿。
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军旗旁“轰”地炸响,军旗被掀倒,护旗的少尉旗官吴国扬倒在了血泊中。
目睹此景的师长周逸群大喊:“赶快立起军旗!”只见师部副官何振邦一个箭步跃出隐蔽壕沟,连滚带爬,抓住了旗杆,重新举起了军旗。
敌人发现了重新竖起的刺目的军旗,又拼命集中火力射向军旗,子弹“噗噗”地在军旗四周乱飞,炮弹狂吼着在军旗附近爆炸。在爆炸的气浪中,何振邦倒下了。
“军旗不能倒!”特务连指导员王刚大喊一声,一个箭步猛冲上去,勇敢地将军旗用绑带绑在一颗已经光秃的松树干上。王刚刚绑好旗杆,一串枪弹便迎面而来,王刚当场阵亡。
为了护卫这面军旗,接连牺牲了三人,激起了起义军将士的愤怒。在猎猎军旗的指引下,将士们如猛虎般扑向敌军的一个又一个阵地。下午4时,敌人开始溃逃,胜利的军旗插上了会昌山巅,会昌战斗获得全面胜利。
战斗结束后,第三师特务连排长杨朗西扛着这面沾满烈士鲜血的军旗,送到周逸群面前,沉痛、详细地报告了护旗的经过,全体战友鸣枪致敬。
第一批“娘子军”
一提及八一南昌起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参加起义的铁血男儿。其实,当时起义军中不但有男兵,还活跃着一支30人的女兵队伍。
这些女兵大部分是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员(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少数是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创办的妇女训练班的学员。汪精卫叛变之后,女学员纷纷离开学校,跟随叶挺、贺龙的部队来到南昌,并参加了随后的起义。这些女学员,算得上是人民军队的第一批女兵。
起义军南下时,3人被分配到参谋团,其余27人分别被分配到叶挺的第十一军、贺龙的第二十军和朱德的第九军从事宣传或救护工作。
在行军战斗中,女兵们表现得颇为英勇,部队首长对她们都刮目相看。周恩来曾表扬女兵:“女将们,你们这一路表现得很不错,又勇敢又有毅力。等我们打到广东站住脚以后,派你们到苏联去深造,专攻军事。”
女兵中,王鸣皋、杨庆兰、谭勤先、陈觉吾4人,因身体强壮、表现英勇被称为女兵“四大金刚”。其中,17岁的杨庆兰还救了陈赓一命。
原来,因为会昌战斗激烈,弹药缺乏,伤亡很大,原本负责宣传的杨庆兰被临时分配到前线当救护兵。
在经过战场上的一个水田时,杨庆兰隐约看见长满茅草的田沟里躺着一个人,她走过去一看,一个身着背心、穿着短裤的人躺在草丛里昏迷不醒,左腿两处中弹,膝盖骨、脚腕骨被打折,如注的鲜血把田沟里的水染红了。
杨庆兰来不及细想,一把背起这名重伤员,急忙往山下走去。汗水浸湿了杨庆兰的衣衫,可她咬紧牙关,竭尽全力,最终将重伤员送到了医护所。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重伤病员竟是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六团二营营长陈赓。
多年后,陈赓和杨庆兰再见面时,总要提起当年杨庆兰的救命之恩,他们之间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革命友谊。而当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作出贡献的女兵,也大多被党组织动员转入到地方,继续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信仰的星光
记者 宋 茜 杨 静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革命处在最低潮、中国的天空最黑暗的时候,却有理想信念坚定者,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贺龙就是典型的代表。
会昌战役后,起义军撤出会昌折回瑞金进行休整,贺龙的入党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八一南昌起义时,贺龙虽然担任了起义军总指挥,但当时的他,还不是中共党员。
早在1926年8月,贺龙就向周逸群明确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在起义后的南下途中,贺龙在第8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终于在瑞金被批准入党。
周恩来表示,经过起义的实践和会昌这场恶战的检验,证明了贺龙对共产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应该吸收他加入。当时在革命委员会中任委员长的谭平山,也力主吸收贺龙入党。
经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委讨论通过,以周逸群、谭平山两位为介绍人,在当时的瑞金县城河边的一所小学校里正式举行了贺龙的入党仪式,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张国焘等负责人都出席。汽灯将教室照得通亮,面对着写有“CP”字样的鲜红的党旗,贺龙郑重宣誓:“信仰共产主义,执行决议,服从纪律,努力做一个忠实党员!”
值得后人感叹的是,当时主持仪式的是最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为中央代表的张国焘。仪式上,周恩来、恽代英都以亲切的口吻对贺龙入党表示祝贺,而自视甚高的“张特立同志”却以教训的口气,口口声声提醒贺龙要服从党纪。
10年后,在延安会议上,当大家声讨批判张国焘的错误时,贺龙重提往事,谴责这个老共产党员变成了军阀、土匪,与10年前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历史证明,恰恰是贺龙始终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取得了胜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