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是新四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对袁国平评价很高,称赞“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
袁国平1906年5月26日生于湖南邵东,192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八军政委,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抗战爆发后,他在给侄子的信中,透露了自己到前线去的心声:“由庆阳到延安治病两个月,身体已康复,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去抗日前线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勇敢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1938年4月26日,袁国平到达安徽岩寺新四军军部,正式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在江南敌后的特殊环境中,他始终强调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把健全党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新四军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1938年6月,袁国平主持召开新四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旨在确定战时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制度、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等问题,“逐渐完成各级政治机关之建立,统一建立连队政治组织,陆续培养与补充政治干部。”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成的,以前几乎没有政治机构。袁国平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健全工作制度,规定团以上有政治机关,设党代表或政委,连设指导员,班排设政治战士。袁国平要求新四军政治工作要做到“‘教、学、用’打成一片”,在部队政治教育教学方面探索出集体学习与集体研究、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环境教育以形成学习空气等“十二条原则”。这些原则和方法不但推动了新四军政治教育工作,对今天的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袁国平重视新四军的文化宣传工作。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最迫切任务是尽快引进大批优秀人才。他多渠道为新四军引入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新四军规定团以上干部的津贴费每人每月仅为4元,营连干部3元,而聘请的专家学者每月可领津贴十多元至数十元,甚至达到上百元。大批知识青年和优秀人才的到来,使得建军初期人才匮乏的新四军一时间人才济济,为新四军的文化建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袁国平的指导下,新四军的文艺战士创作出了一批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品,鼓舞了广大将士的信心。
作为新四军著名的儒将,袁国平除马列著作外,对文学历史书籍也爱不释手。他发表演讲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陈毅称赞他“是个好的宣传鼓动家,有才干”。1938年4月26日,在新四军抗战誓师动员大会上,袁国平首次亮相时发表的即席讲话让大家耳目一新。在场的新四军战士李岩回忆说:“各种发言、报告,听了好多,但是从来没有听到像袁主任这样的演说,口才这么好,声音这么洪亮,很有鼓动性,听起来特别受鼓舞。”上海《太白》半月刊编辑、左联战士夏征农回忆袁国平时说:“我到政治部工作后,由于同他经常见面,对他的印象也日益加深。他平等待人,不摆架子,不管是讨论会上发言还是对干部作报告,都表现得很有风度,很有文采。我感到他是一位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
袁国平受项英的委托,主持并参与了《新四军军歌》的创作,使这首军歌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提振新四军广大将士信心的经典战歌。在同作曲家何士德沟通时,袁国平向他着重说明了歌词产生的背景,讲述了皖南的战略环境,强调歌词要突出东进抗敌和向敌后进军的思想,加强战斗气势。何士德后来回忆说:“在军歌谱曲的过程中,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袁国平主任。”“皖南事变”前夕,袁国平还亲自创作了《别了,三年的皖南》歌词,并由作曲家任光谱曲。这首悲壮的战歌,见证了江南新四军离开皖南、北渡长江、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斗历程。
在新四军的作风建设上,袁国平始终不忘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及其领导军队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处处为群众着想、严格遵守纪律,才能保持党和军队的纯洁。他要求新四军政治工作干部应具有“廉洁、牺牲、勤劳、笃实、谦和、诚挚及言行一致”的品格。为此,袁国平和妻子邱一涵身体力行,为他人作出表率。儿子袁振威后来曾问母亲邱一涵:“同学们说我爸爸当大官,妈妈长征肯定骑马,是吗?”邱一涵淡淡一笑:“爸爸的马上驮的是伤员,我是拽着马尾巴过的雪山,后来还有人批评我搞特殊化呢!”在袁国平眼里,腐败是从公私不分开始的,从占公家便宜开始的。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样不聪明的人。”
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袁国平不惧强敌,指挥新四军将士奋起抵抗,身先士卒,壮烈牺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