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人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56年前,雷锋用他短暂的一生做到了。今天,雷锋早已远去,而在四川宜宾,陈国辅,这位雷锋生前战友,却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雷锋精神。
坚守:用半个世纪践行对雷锋诺言
在四川宜宾兴文县一栋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县委宿舍楼里,记者见到了陈国辅老人。第一眼见到他,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老者已经90岁高龄。他步伐矫健,声音洪亮,谈话思路清晰,虽然个子不高,身材清瘦,但神情十分坚毅。
老人居住的两室一厅房间里,除了一张新书桌是在孩子们要求下换的,家中的陈设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样子。“有些东西都还能用,这么多年了,舍不得扔掉。”平日里,老人坐在书桌前静静地记录几十年的经历。“雷锋原来也会经常写日记嘛,现在我也会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回忆起半个多世纪之前与雷锋相遇、相识的情景,陈国辅仍然记得十分清楚。
“我比雷锋入伍早几年,雷锋是我接的兵。”老人回忆。
1960年1月,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政治协理员的陈国辅被派到地方接兵。部队体检时,来自鞍山钢铁厂一个身材矮小的小伙子的行为引起了陈国辅的注意。“当时,我发现这个小伙子不停地吃饼干,又跑到水龙头前喝水。量身高的时候,还不停的把身体往上抻。”陈国辅很好奇,询问后得知,原来小伙子是怕身高、体重不合格当不了兵。
“这个小伙子就是雷锋。”陈国辅告诉记者,被他急切想参军的真诚打动,在陈国辅的力推下,雷锋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雷锋入伍后,陈国辅和他一同工作、学习了两年,还一同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到军区总部接受表彰。“去沈阳开表彰会的时候,我和雷锋住在一个营房。每天天不亮,雷锋就起来到炊事班帮忙,参观烈士纪念馆,大家都买冰棍解渴,雷锋却对着水龙头喝自来水。”回忆起往事,陈国辅老人依然激动不已。
“1960年沈阳发洪水,我和雷锋一起到抗洪前线,他发高烧晕倒在堤坝上,被人送回医疗所,刚醒来马上又跑回前线……”受到雷锋感染,在一次学习讨论会上,陈国辅当面向雷锋表态,“雷锋同志,我一定要向你学习!”
直到今天,老人还深切怀念着战友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就是在学习他的这一点”。1962年,雷锋牺牲后,陈国辅万分悲痛,“我一定要把你的精神永远弘扬下去。”陈国辅在心里默默地对牺牲的战友立下誓言。
奉献:回家乡做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75年,陈国辅要从部队转业了。考虑到他曾在沈阳鲁迅美术学校当过革委会主任、军代表,部队有意让他转业到美术学校当副校长,另外还有新光机械厂担任人保科科长、沈阳市房管处担任副处长两个选择。
“不,我一定要回兴文!”陈国辅说。
“你犟,要回去,以后有啥子困难就不要来找我!”老领导说。
说起自己当初的选择,老人说没有后悔过。“我知道大城市好,但是这里是养育我的家乡,我从部队里学到了文化、知识,我想回来建设家乡。”
转业回乡以后,陈国辅建设家乡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歇。矗立在兴文县城区白塔山上的“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纪念馆暨兴文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在川滇黔边区斗争活动为主题的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立,陈国辅功不可没。
1977年,陈国辅被任命为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从任职到1988年他在主任岗位上退休这段时间,他跑遍了全国7个省、12个市(地)、25个县(区)、124个乡(镇),收集、整理、编纂上百万字的兴文县地方党史珍贵资料,让兴文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重现在世人眼前。
2009年,县委、县政府采纳陈国辅关于深挖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建言,建成“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纪念馆暨兴文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并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特意从北京赶来,将1950年兴文人民赠送给解放军28师83团的一面红旗赠给兴文革命烈士纪念馆保存。
在陈国辅的积极参与和敦促下,兴文县先后建成了红军烈士陵园,长征纪念碑、亭,红军岩等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陈国辅到了退休的年纪,始终忙碌的他选择退而不休,自己带头组织了“民族精神代代传”宣讲活动,每年到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文兴革命历史和雷锋精神。20多年,他的脚步遍及全县各个乡镇和62所学校,有十几万人听过他的爱国教育。陈国辅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兴文活党史”“爱国主义活教材”。
传承:情系下一代 帮助困难青少年
“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我就去干。”退休以后的陈国辅,依旧践行着当初对雷锋的诺言。在陈国辅家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一张张证书和奖状记录着老人的奉献。
退休后,陈国辅一直致力于关心帮助下一代。帮助贫困孩子重返课堂、挽救违法失足青少年脱胎换骨,这么多年来,陈国辅帮助过的孩子,他自己也数不清。“我不记得资助过多少学生,因为能帮就会去帮,有报纸说有180多人。”他眯着眼,笑着告诉记者。
在家人印象中,陈国辅总是节衣缩食,从退休金中挤、从生活费中挪、从各个方面凑,筹集资金积极助学、助困、助残、助孤、助业。
“我父亲最多的时候同时资助了8个贫困学生,每月要花上千元。这么多年两个老人一点积蓄也没有。”从四川宜宾城里回来看望父母的小儿子陈卫星说,“父亲每次看到需要救助的人,都是摸出钱就给了,也从没有记过账。当时他每月的退休金只有900多元,母亲的退休金也经常被‘挪用’。”如今,由于没什么存款,两位老人的生活都由儿女担负。
而陈国辅觉得,看见身边一个个贫困的孩子在大家的帮助下变得更好,这是让他最高兴的事。今年26岁的王绯,是陈老资助过的孩子之一。王绯从小家境十分贫穷,全家仅靠王绯父亲采石贩卖维持生活,家里供他读书基本无望。
陈国辅给了他读书的机会和成才的希望,从王绯小学二年级起,一直资助到大学。“这娃娃成绩好,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到香港读硕士,后又公费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士。”王绯出国前,陈国辅告诉他:你是中国人民养育大的,学成以后,一定要归国报效祖国和人民。
不久前,王绯已回国并且结婚了,他邀请陈国辅老人参加自己的婚礼,并真诚地向老人感谢:“没有陈老,就没有我的今天!”
每每谈到这些受资助的孩子通过努力有了不一样的人生,陈国辅就十分自豪。兴文青年江攀也是陈国辅的资助对象之一。江攀在3岁时落下残疾,通过残联,他认识了陈国辅。
在了解了江攀的情况后,陈国辅经常捐助江攀,时不时地送给他礼物,在几年前帮他开了一家小商店。在陈国辅的帮助下,江攀的生活越过越好。“比起物质上的帮助,陈老给我精神上的鼓励更重要。”江攀告诉记者,每次去探望江攀,陈国辅都会激励他,给他讲一些身残志坚的名人励志故事,勉励他积极面对生活。“是陈老让我学会坚强,让我变得乐观,我觉得以后的路没有那么难了”。江攀感激地说。
如今,已经90岁的陈国辅老人依旧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募捐金额累计超过了200万元。也曾经有人对陈国辅说,年纪这么大,该颐养天年,享受生活了,别“折腾”了。说的人多了,陈老也不做回应,有时只是顽皮吐吐舌头,过了一段时间又悄悄拿出钱资助孩子。
陈国辅总说:“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人活着一辈子,要多做好事,思想愉快,看我,身体多健康!”在陈老的精神和行动的感召下,更多的人加入到扶贫济困的行列中来。几年前,他找煤矿业主为香山中学提供奖学金,老板交三万块钱给他,连收条也不要,就对陈国辅说了一句“交给你我放心。”
陈国辅老人告诉记者,如今他最大的心愿便是把手里那本暂定名为《人生感悟》的书写完,他指了指书桌上厚厚的一打草稿。从2011年开始,老人就一直在整理他这么多年学习雷锋精神的事情,和一些与党有关的故事。“雷锋是我的战友,我会一直传承他的精神,直到我心跳停止的那一刻。”在陈老看来,人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而他希望自己将来留给这个世界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种精神。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