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竹筠。红岩联线供图
1943年的重庆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共产党人的地下工作充满了危险,形势相当严峻。组织上出于安全考虑,决定派地下党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江竹筠假扮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的妻子,协助他工作。
为了革命,她毅然接受这项特殊任务
“最初,江竹筠有些犹豫。”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介绍,江竹筠于1920年8月20日,出生在四川自贡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贫苦家庭,1939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要长期与一位异性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对于一位23岁的未婚女青年来说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王浩称,江竹筠理智、果敢、坚毅,她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从此,江竹筠和彭咏梧逐渐成为了最亲密的同事和战友。彭咏梧工作经验丰富,处事沉稳,江竹筠在很多方面向他学习;同时江竹筠在生活上又给予老彭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在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共同历险的经历中,相互关怀、相互敬重,渐渐地产生了感情。1946年,江竹筠和彭咏梧的儿子彭云出生。
1948年1月16日,彭咏梧在下川东武装起义中,率部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砍下悬挂在城楼上示众。江竹筠得知老彭身首异处,泪水夺眶而出。在给谭竹安(彭咏梧前妻谭正伦之弟)的书信中她写道:
“……由于生活不定,心绪也就不安,脑海里常常苦恼着一些不必要的幻想。他是越来越不能忘了……”“在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他的确已经死了,而且很惨……家里死过很多人,甚至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
为了不让战友们过多地担心,江竹筠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坚强地继续工作和生活。王浩称,组织上考虑到江竹筠经受了巨大打击,再三要求她留在重庆工作,照顾儿子彭云,但她拒绝了。她坚持要奔赴下川东地区。她考虑到自己对下川东地区的工作很熟悉,不愿让其他同志以身犯险;同时,那里也是老彭战斗、牺牲的地方,她想要陪在爱人身边,不愿离开。
“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竹筠不幸在万县被捕。6月15日,与地下党万县县委副书记李青林等一起由万县转押至重庆渣滓洞看守所。
特务在提审江竹筠时,开始时煞有介事地一连提了十多个问题,江竹筠都一概是一问三不知,甚至连彭咏梧都说不认得,后来干脆啥都不回答了。
特务命令军士对江竹筠使用酷刑。夹竹筷子,老虎凳,江竹筠多次痛得昏死过去,又被凉水浇醒。反复多次,但得到的仍是江竹筠的厉声斥骂。
江竹筠的坚贞不屈,感动了狱中难友,他们自发地秘密展开了慰问活动,并亲切地称之为“江姐”。慰问品有小小的罐头、几滴鱼肝油乃至半个烧饼,更多的则是难友们用竹签子蘸着红药水或自制炭黑写在黄色草纸上的诗和慰问信。
江竹筠的坚贞不屈和英勇斗争,扫却了因为组织遭到大破坏而给监狱注入的沉闷气氛,更激励了整个渣滓洞监狱的难友,使全体难友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凝聚力也空前增强。为鼓舞狱中战友的斗志,她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
“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作为一名革命者,江竹筠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作为母亲,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儿子彭云。”王浩道出一段往事。
1949年8月,经过营救,同狱的曾紫霞获释。出狱的头天晚上,江竹筠用竹签蘸着棉灰制成的“墨水”,在极薄的毛边纸上写了一封“托孤信”,委托曾紫霞交给谭竹安。
信中江竹筠写道:“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坐两年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希望我俩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就是一位钢铁般坚强的女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她的孩子留下的全部的财富。”王浩说,江竹筠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她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赋予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这种意志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也必将激励新时代共产党人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