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戎马、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唐延杰,青年时期在党的影响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致力于军事教育事业和国防科研事业,为培养提高我军干部的军事素养和现代化作战指挥能力尽职尽责;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曾在安源当“学徒”
1922年,唐延杰13岁来到江西萍乡安源,以一个“学徒”身份,在安源生活学习7年。他进厂两个月,即爆发安源工人大罢工,成立了工人俱乐部,他目睹了工人的无穷力量。
以此为契机,他进入了刚刚成立的安源夜校,被编在甲班学习,每天晚上走六七里路去上学,两年期间从未缺课。夜校老师多为“共产党员”,授课内容有:帝国主义豢养军阀,压迫中国人民,掠夺我国财富;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等,两年的学习,让他增长了很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社会上的“事情”。
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次团课让他印象非常深刻。老师问:“世界上是什么东西最宝贵?”有的同学说:“光阴最宝贵。”有的同学说:“劳动最宝贵。”老师回答:“是劳动最宝贵,劳动能创造价值,劳动能创造世界的一切。”唐将军后来回忆,这次团课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共产主义思想在他的大脑中开始“启蒙发芽”。
1923年9月,唐延杰由同厂学徒推荐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9月,安源共青团动员、组织青年工人到矿警队当兵,他当即报名,新兵训练他表现极好,被评为一等兵。“当兵”四个月后,他被推荐去武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学校学习。到武昌后,他第一次见到了聂荣臻,并在聂荣臻的推荐下进入了叶挺独立团。
杀彭德怀的坐骑
红军长征时,唐延杰担任红三军团后方部部长,保障红三军团的后勤补给。长征时,红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再加上行军不便,吃饭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1935年8月开始过草地时,红三军团已经断了粮。彭德怀来找唐延杰,问有什么好办法。唐延杰沉思片刻说:“杀了它们吧。”“它们”是谁?就是军团里仅剩的6头骡子,负责驮运重要物资,其中一头还是彭德怀的坐骑。
彭德怀了解唐延杰,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提出这个建议。彭德怀命人把骡子都给了唐延杰。
正是这6头骡子,让红三军团的将士们恢复了部分体力,终于走出了草地。后来,彭德怀感慨地对大家说:“唐延杰是我红三军团的萧何,没有萧何搞后勤,刘邦能打胜仗吗?”
参谋长也能打仗
唐延杰一生多次与聂荣臻搭档,从他早年入伍到晚年离休,聂荣臻多次表扬唐延杰是“诸葛亮”。
1937年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普济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1939年8月至1941年8月期间,上级决定由聂鹤亭担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延杰改任副参谋长。唐延杰欣然授命,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1940年7月22日,聂荣臻接到了八路军总部下达的关于大举破击正太路等交通线———即“百团大战”的《战役预备命令》。接到命令后,聂荣臻对聂鹤亭、唐延杰说:“总部的命令已经规定得很清楚,你们就据此拟订部署计划,立即下发,要各部做好准备。”聂鹤亭、唐延杰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两人忙了个通宵,把计划制定出来,第二天经聂荣臻同意后,《关于进行正太战役部署的命令》向军区指战员发出。同志们纷纷称赞说:聂、唐合作,效率惊人!
9月26日,日军独立第四混成旅团大队长清水喜代美率领1300多人从正太铁路以北的盂县出发,渡过滹沱河,在飞机掩护下进攻五台东南的柏兰镇。此时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和边区党委、政府机关,正在五台县耿镇、石嘴附近的一条山沟中,距离柏兰镇仅20余公里。为了掩护领导机关转移,唐延杰亲自上阵,指挥第二军分区部队和军区学兵营担任掩护工作。9月29日,部队在牛道岭与敌人遭遇,唐延杰指挥部队与敌激战一天,杀伤了大批敌人,直到军区机关和边区党政机关全部安全转移后,唐延杰才和战士们撤离阵地。
据曾任聂荣臻警卫员的谢光堂回忆,一次,部队在山西五台山附近的山沟里被日军重重包围。当时,聂荣臻和唐延杰都在部队里。“原来,我们的一个老百姓被敌人抓住了,好不容易才逃出来。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军就根据他的脚印一路追了过来。”部队半夜趁黑突围,日军发现后穷追猛赶,当时为了掩盖部队在行军中留下的脚印痕迹,唐延杰亲自带领侦察兵断后,他指挥战士们用床单包裹了黄沙,待大部队全部通过后,把黄沙一路撒在道路上,掩盖原有的脚印痕迹。
参与制定两套方案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议决定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7月,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新政协筹备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周恩来为主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彭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聂荣臻、新政协筹备会议代理秘书长林伯渠、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为副主任。筹备委员会拟定开国大典包括三大内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人民群众的游行欢庆活动。
作为开国大典一个重大项目的阅兵仪式,是人民解放军建军迄至当时最盛大、最庄严的一次庆典。筹备委员会决定,以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中共北平市委副书记刘仁等为副总指挥,下设阅兵指挥所,杨成武兼任指挥所主任,唐延杰兼副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开国阅兵事关重大,聂荣臻、杨成武日夜忙碌,紧张筹备,力求万无一失。
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之后深感责任重大,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他多方求教,一丝不苟地协助聂荣臻、杨成武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经过努力,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围绕确定阅兵地点的问题,杨成武、唐延杰等会同同志们进行了反复推敲和研究。终于在1949年8月拿出了两套方案,提交周恩来。第一套方案:阅兵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选在市郊西苑机场。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周恩来反复权衡,于1949年9月2日凌晨写下意见: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研究院长
1961年2月21日,唐延杰被任命为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院长。建院初期,唐延杰最关注的问题是,研究机构怎么建,科研工作如何开展。他反复学习中央的决定,到有关单位调研,同时召开行政技术座谈会,研讨研究院的攻关方向,确定了“六院集中优势兵力,抢时间、攀尖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力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方针。
在唐延杰的主持下,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设计研究所,专门飞机、发动机、仪表、电器、附件、武器的设计研究;还建立了一批科学研究所,从事空气动力、结构强度、救生、光学机械、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所集中了国内从事飞机设计多方面的技术力量,为自行设计歼击机做了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与此同时,唐延杰还狠抓设计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他多次到研究所,讲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科研设计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1965年2月,六院与航空工业部(三机部)合并,唐延杰担任三机部副部长兼六院院长。从1965年开始,唐延杰领导完成四个规模更大的科研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我国新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