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反“绞杀战”的经验与启示
阅读提示
●面对敌针对铁路交通的大规模、集中空袭,志愿军以高炮数量不及敌用于朝鲜战场飞机总数一半的防空兵力,坚持重点掩护与机动抗击相结合,在新成川至高原铁路沿线形成令敌生畏的“死亡之谷”。
●志愿军多法并举,抢修抢运,逐渐建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相结合,从后方基地到一线部队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解决了物资供应问题。美军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实施‘绞杀战’,共军地面军队的力量仍旧稳步地得到了补充。”
抗美援朝战争中,制约志愿军作战的除了武器装备落后外,后勤补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开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凭借空中优势,对志愿军运输补给线肆意破坏,战争初期仅有三分之一的物资能运到前线,给志愿军作战造成严重困难。特别是为配合停战谈判,美军动用远东空军80%的力量,从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分三个阶段实施了以摧毁朝鲜北部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绞杀战”,妄图用持续不断、全面猛烈的大轰炸,切断志愿军后方补给线。然而令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志愿军物资运输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奇迹般地在朝鲜战场上建立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解决了作战物资的补给运输问题。美军将领范弗里特感叹:“共产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那么,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敢于空中拼刺刀,杀出为我所控的“米格走廊”
在抗美援朝空战场上,志愿军空军不但装备性能和数量与敌有差距,而且大多数飞行员的飞行训练时间只有十几小时到几十小时,最多不超过100小时,更谈不上空战经验,但面对具有丰富空战经验的一流对手,他们不畏强敌,因敌制变,打一仗进一步,在反“绞杀战”中击落敌机123架、击伤43架,以1.46∶1的敌我损失比迫其将活动空域缩至清川江以南,杀出一条被敌视为险境的“米格走廊”。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空中较量中,新生的志愿军空军能够取得巨大胜绩,首先得益于敢于战胜强敌的勇气。敢不敢打,有没有打赢的信心,是面对强敌作战的首要问题。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面对强手毫不示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把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那股狠劲、那种拼命精神,运用于朝鲜战场的空战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血性胆气,与敌进行殊死搏斗,敢于把飞机的性能发挥到极限,在飞机受伤、油料将尽的情况下仍坚持向敌进攻,在空中与敌人“拼刺刀”。“一人拼命,十人难挡”,正是凭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志愿军空军首次出征即取得3∶0的战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其次,善于在不断总结中提高。打仗需要勇气,但仅凭勇敢精神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善打。志愿军空军在实战中不断地研究对手、总结经验、提高自己,敌变我变,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空战战术原则和方法,使我战术水平越打越高,并逐渐发展到由打小机群到打大机群的多机种联合作战,而且空战规模越打越大,被击落、击伤的敌机也越来越多,逐步夺取了朝鲜北部地区一定时间、空域的制空权,对美军的空中优势造成巨大挑战和威胁,最终迫使其不得不停止在清川江以北地区活动。最后,通过轮战全面锻炼部队。入朝作战之初,志愿军就确立了“逐步前进”“轮番作战”的方针,即首批参战部队取得经验后,以师为单位,采取以少到多、以老带新、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等办法,陆续投入作战。通过轮战,志愿军空军在“战斗中成长”起来,先后有9个师18个团和2个轰炸机师的部分部队参战,既为粉碎“绞杀战”、掩护交通线作出了贡献,又使整个空军部队得到锻炼,执行任务能力大幅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时任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的原因所在。
勇敢加技术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未来战争中特别是面对强大对手时,必须树立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高度重视对手、深入研究对手,切实结合战场实际,探索适合我军作战能力和自身特点的战略战术,打“让对手不适应”的仗。
灵活机动抗空袭,打出令敌生畏的“死亡之谷”
面对敌针对铁路交通的大规模、集中空袭,志愿军以高炮数量不及敌用于朝鲜战场飞机总数一半的防空兵力,坚持重点掩护与机动抗击相结合,共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1070余架,有力地配合了志愿军空军作战,沉重地打击和震慑了敌人。尤其是新成川至高原铁路沿线,由于高炮部队火力集中,射击准确猛烈,被美舰载航空兵称为“死亡之谷”。
在敌机活动频繁、保卫目标众多而我防空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高炮部队有效地遏制了美军的空袭活动。一是统一指挥统全局。反“绞杀战”时,志愿军高炮部队的4个野战师、3个城防团和50个独立营隶属分散,要在大范围内协调一致行动,有效掩护铁路线,并与空军搞好协同,需要集中统一的指挥。为此,在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的指挥下,成立了志愿军铁道兵高射炮兵指挥所,统一部署和指挥高炮部队作战,并加强与空军指挥所的协调。在该指挥所的集中指挥下,便于从反“绞杀战”斗争全局需要出发,实施统一部署,正确分配任务,合理区分兵力,确保了各高炮部队形成整体对空作战能力。二是集中兵力保重点。为有效应对敌“绞杀战”,志愿军及时调整高炮部队的任务和部署,按照交通线分布划分4个防空区,担负铁路沿线对空作战的同时,采取“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方针,突出敌重点破坏的桥梁、交通枢纽、兵站等重要目标的掩护。特别是为打破敌对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地区的“三角铁路”的重点封锁,志愿军将掩护铁路运输高炮部队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配置在该地区,在雷达和探照灯部队配合下,以集中对集中的原则,仅一个月就击落敌机38架、击伤68架,迫敌放弃了对“三角地区”的集中轰炸。三是高度机动打游击。在我高炮火力集中打击下,敌不得不改变战术,在“三角地区”以外寻找火力空白区,实施机动重点突击,对重要路段采取24小时不间断地“轮番饱和轰炸”战术。敌变我变,高炮部队迅速调整部署,采取“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作战方针,重新划分防区,扩大掩护范围,重点保卫铁路桥梁和车站等重要目标,同时以大量兵力实施高度机动作战,广泛开展近战、夜战、游击作战,机动灵活地打击敌机,以极小的消耗取得较大战果。比如,高炮第513团,在40多天的游击作战中,击落敌机37架,击伤152架。另外,高炮部队利用隐真示假的“诱饵”战术,通过设置假目标引敌进入伏击圈,集中火力进行打击。
信息化空袭兵器,打击距离远、范围广、精度高,未来反空袭作战,必须树立联合防空观,通过联合指挥机构统一组织筹划、指挥,并将区域防空与要地防空、火力防空与电子防空相结合,建立多维一体、军地一体、抗反防一体的防空作战布势。
群策群力抢运输,建立此断彼通的交通网络
在特大洪灾和敌“绞杀战”的双重破坏下,朝鲜北方1200公里铁路中能通车的仅290公里,特别是“三角地区”4个月内80%的时间不能通车,整个交通处于前后不通、中间半通状态。但是,我志愿军多法并举,抢修抢运,逐渐建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相结合,从后方基地到一线部队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解决了物资供应问题。美军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实施‘绞杀战’,共军地面军队的力量仍旧稳步地得到了补充。”
在空军和高炮部队的掩护下,志愿军运输和工程等部队齐心协力,有效地解决了作战物资补给的问题。一是加速抢修。整个反“绞杀战”期间,敌共破坏铁路19886处次、桥梁1729座次、隧道43座次、给水站148站次。针对敌人的疯狂破坏,志愿军专门成立抢修指挥所,统筹使用兵力,采取“以机动对机动,以集中对集中”的方针和重点抢修与机动抢修相结合的办法,发挥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做到随炸随修、随修随通。在反“绞杀战”第三阶段时,铁路各线通车每夜达到68.9%~96%,公路运输能力提高了70%。敌人无可奈何地承认:“凡是炸断了的铁路,很少是在24小时内未能修复的”“共军抢修部队填补弹坑的速度可以和……F-80飞行员的轰炸速度匹敌。”二是加紧抢运。修是为了运。志愿军运输与抢修部队密切配合,铁路、公路和漕渡相结合,以“突过一桥即一桥、突过一段即一段”的思想,创造各种方法,保证前线需要。比如,针对桥梁、线路被毁,借助汽车或水上工具,通过抢渡、抢运、抢装、抢卸的分段倒运或长途倒运,把不通的桥和能通的路有机地联系起来;针对紧急修复的桥梁承重力下降的情况,采取“顶牛过江”,即机车不过桥,对面机车接运,或者用人力将车皮推过江等办法进行抢运,把大量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反“绞杀战”开始4个月后,志愿军就解决了前线粮荒问题,并开始有了储备。三是加强防护。防敌空袭是降低交通运输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志愿军运输部队依靠群众智慧,发明了很多管用的防空袭办法。比如,遍修汽车掩散所,广布对空监视哨,发现敌机即鸣枪示警,过往司机闻警便就近分散隐蔽或夜间闭灯行驶,有时还点燃破油桶或破旧衣布,迷惑敌机,保证了汽车运输安全,“汽车的损失就由开始时的百分之四十,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另外,还按照“六防”要求,利用山洞或开掘各种永备洞库,大量储备物资,确保供应补给不间断。
运、修、防三位一体依然是现代后勤保障的基本要求。未来战争中,必须加强战场建设和保障手段建设,充分借助新技术,在大防空体系下,搞好抢修、抢运,提高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