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波托西(Potosi,今属于玻利维亚)的赛罗里科山银矿,海拔4740米,曾经是世界最大的银矿,号称世界银都。这里距离中国福建1910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降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自1545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疯狂开采以来,掠取了超过4.5万吨白银,部分流入中国。眼前这座破落的小城,曾经是16世纪美洲最大的城市,拥有20万人口,超过英国伦敦。那座不起眼的赛罗里科山,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明代的兴亡。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国家转型——欧洲工业化与中国变局
从1895年孙中山第一次发动广州暴动起至1911年,革命党人持续16年的暴动颠覆暗杀,对于清王朝仅伤及皮毛而已。然而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短短四个月时间,延续268年的清朝便土崩瓦解了。即使对于孙中山来说,这样的结果也有点乎其意料。其背后必有深因。对于中国来说,孙中山颠覆清廷的16年,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关键的历史转型时期。一个延续数千年的世界第一大农业国,要向工业化转型;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王政权,要向适应工商业资本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转型;一个以种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要向以法制主权为核心的国家转型。正是国家转型失败,直接导致了清王朝解体和中国近代的深重苦难。
中国近代国家转型的核心目标,即为实现工业化,并建立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国家体制,以对付外部威胁。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人类文明启蒙以来,从没有什么变革,如工业革命那般,暴烈而又迅疾地改造着人类世界。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西方国家凭借工业化武装起来的枪炮舰船,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全,造成了致命威胁。做为一个数千年来以农业立国的庞大帝国,中国在农业时代,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工业革命却没有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这一切都要从黄金和白银说起。
15-18世纪,欧洲人经过长达300年的航海时代,陆续登陆非洲、亚洲、北美、南美、澳洲、南极洲。参与航海探索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在此过程中抢掠到巨额的黄金、白银及黑奴。据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撰写的《白银资本》统计:从16-18世纪,美洲共出产白银13.3万吨(约合35.6899亿两库平银,现值8033.2亿元人民币),其中有10万吨流入欧洲,又有3.2万吨白银,通过欧亚商品贸易流入亚洲(主要是中国)。据林昙“《货币战争》和中国崛起”一文数据,同时期从美洲流入欧洲的黄金总量为2708吨(约合6649.6万两,现值9026.3亿元人民币)。
欧洲人从美洲开采掠夺的巨量黄金白银,是促使欧洲资本主义形成,和暴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也是欧洲暴发工业革命最关键的“第一桶金”。还是世界近代形成“银本位”和“金本位”金融制度的基础。因此,欧洲人通过无耻血腥的强盗手段,成了不折不扣的暴发户。而一旦我们从全球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便会惊奇地发现:中国自1567年明穆宗“隆庆开关”解除海禁起,直至1949年国民党逃亡台湾,长达四百年的国运兴衰,与这批黄金白银,也有着割不断的紧密联系。
地理大发现时代1340-1600年航海地图。
贸易受阻——揭开航海时代大幕
1453年(明景泰四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船,攻陷东罗马(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宣告终结,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由此崛起。大批希腊人在战乱期间回流西欧,带回了大量久已失传的古希腊文献,使得长期处于中世纪闭塞蒙昧状态的西欧蛮族,眼界为之大开。对古典文化的热潮,促进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冲击欧洲旧有的封建神权体制。东罗马帝国灭亡,还使得中欧通商千年的丝绸之路(新疆—君士坦丁堡—欧洲),被奥斯曼帝国控制。土耳其人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得西欧进口商品价格成倍飙升,东西方贸易严重受阻。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因此与土耳其人交恶,被迫开拓海路前往东方,从而掀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西欧人航海的另一个动因来自寻找黄金白银。随着15世纪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对贵金属货币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欧洲金银矿产发展停滞(德、匈、俄产银),大量铸币厂处于歇业状态。西欧商人在进口亚洲昂贵的丝绸和香料时,还必须支付大量黄金白银,加剧了贵金属外流的问题。即便政府一再下令禁止金银出口,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黄金价格成倍攀升,刺激了人们寻找黄金的欲望。早在希腊神话中就有东方金银岛的传说。129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撰写的《东方见闻录》中,将中国、日本、印度描写成黄金遍地的富庶之地。欧洲人便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满是黄金的东方世界。
1487年7月(明成化23年),贵族出身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38岁),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载重100吨的双桅大船和1艘补给船,从首都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路。1488年2月6日,他们抵达了非洲最南端的海岬,将其命名为风暴角。1488年12月,迪亚士返回葡萄牙,向国王陈述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抵达印度,因此将其改名为好望角。迪亚士的航海图和资料,在后来达·伽马远航印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达·伽马(38岁),奉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名水手(旗舰圣加布利尔号有400多吨),沿迪亚士的航线抵达好望角,并穿越风暴区漂到非洲东海岸。1498年5月20日,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大商港卡利卡特(靠近斯里兰卡)。在与当地人进行贸易谈判时发生冲突,对方武力迫使达·伽马让步,双方互换人质,做为日后贸易联络人。同年8月29日,达·伽马带着香料、肉桂和五六个印度人质,率领船队返航,1499年9月胜利回到了里斯本。
达·伽马抵达的印度卡利卡特,中国明代称“古里”。1406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即以此地为终点,比欧洲人早了一个世纪。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病逝于古里,享年62岁。郑和使用的宝船,为九桅12帆,载重达数千吨,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欧洲。多达2.75万人的郑和远航军团,足以征服任何国家。但中国人航海带给印度的是瓷器和丝绸,而欧洲人带去的是杀戮。1502年2月12日,达·伽马率领二十艘军舰从葡萄牙出发,开始了第二次印度之旅。一年后他们再次抵达卡利卡特,征服了当地国王,并杀死数百名在此经商的阿拉伯人,包括妇女和儿童。1503年2月,达·伽马舰队满载着从印度抢掠的大量财宝,乘着印度洋的季风返航,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此次航行掠夺所获得的纯利,竟然超过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达·伽马受到葡萄牙国王丰厚的赏赐。欧洲人对亚洲、非洲和美洲,长达400年的的血腥殖民扩张,就这样开始了。1542年,葡萄牙人抵达日本并开展贸易。1553年(明嘉靖32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货物之名,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得以登陆澳门。此时明朝仍在实施海禁政策。
西班牙巴塞罗那,哥伦布首航舰队旗舰圣玛利亚号(Santa Maria)复制品。圣玛利亚号是一艘中世纪木制帆船,没有留下具体数据。据推测船长23米,船宽7.8米,吃水2米,排水量120吨。1492年12月25日,圣玛利亚号在圣萨尔瓦多搁浅断裂,改用尼尼亚号为旗舰。
地理大发现——欧洲强盗毁掉美洲文明
葡萄牙人在欧亚大陆探索扩张时,西班牙人也没闲着。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资助,带领87名水手(其中不少是罪犯),分乘3艘帆船(60-120吨),从西班牙南部的帕罗斯港出发,向西航行,试图寻找通向亚洲(印度)的航路。国王希望他们能够在海外找到黄金、珠宝、香料。10月12日凌晨,哥伦布的船队经过两个月航行,终于发现了陆地。他们以为到达了印度,其实那里是现今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的巴哈马群岛。哥伦布将那里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并将岛上的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他误以为是印度人)。土著人身上的黄金饰品,刺激了西班牙人的贪欲。这些基督徒劫掠了一切值钱的东西。
1492年12月25日圣诞节这天,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搁浅了。他决定把一部分人留在海岛上,自己乘船迅速返回西班牙。有39个人自愿留下,海员们从船上卸下大炮和足够吃一年的粮食,并建起堡垒。这是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建立的第一个居民点。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驾驶的“尼尼亚”号帆船回到西班牙。他们带回的黄金、土著人和发现新大陆的消息轰动欧洲。西班牙与葡萄牙开始争夺新大陆的主权。在国王支持下,一支新的船队很快装备起来。9月2日,哥伦布率领由17艘船和1200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加的斯港启航,开始了第二次美洲之旅。这次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发现者,而是征服者和掠夺者。船上还携带了一些经过训练的大狗,专门用于扑咬土著人。西班牙人在多米尼加登陆后建立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批印第安人因为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瘟疫和杀戮而死亡。
但是此后持续三年的航行,哥伦布未能发现金银矿产,国王便断绝了对他的资助,并下令鼓励国民装备船只赴新大陆探险,掀起了一股美洲淘金热潮。1498年5月,哥伦布进行了第三次美洲航行,7月抵达委内瑞拉的帕里亚湾,这是欧洲人首次发现南美洲。但是到1499年9月,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欧亚航路,并带回大量香料。西班牙政府便废除了哥伦布对发现新陆地的垄断权。由于受人指控隐匿资金,哥伦布还被捕下狱,通过活动关系才获得释放。此时多米尼加已经发现金矿,大量黄金运回西班牙,刺激了欧洲强盗们的欲望。
1502年5月,哥伦布受国王差遣率4船150人,进行了最后一次美洲航行,试图探明第三次航行发现的是否是亚洲大陆。船队穿越古巴向西航行1500公里,抵达了北美、南美相连的巴拿马、洪都拉斯一带,并通过土著人得知这里是两大洋相隔地区。由于船只先后在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中损坏,哥伦布被迫于1504年11月返回了西班牙。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病死在西班牙南部小城塞维拉,终年55岁。这位航海家兼强盗头子,发现了南美洲和北美洲,也给美洲文明带来了灭顶之灾。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踏上美洲大陆。掠夺、屠杀和由欧洲人带来的瘟疫,直接导致超过2000万印第安人死亡。美洲三大古文明:阿兹特克、印加、玛雅,全部被西班牙人摧毁并掠夺一空。
秘鲁马丘比丘与墨西哥太阳金字塔。马丘比丘是印加文明的见证。1911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在距印加古都库斯科城西北120公里、海拔2400米的群山之间,发现了这座被白云和密林覆盖的高原城郭。城内规划井然,北部多为庄严的宫阙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场所。壮观的主神殿、太阳神庙、地庙、水庙,都表现着印加人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太阳的崇拜。太阳金字塔位于墨西哥城东北5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金字塔,建于公元100年。用了300万吨石头,不知道如何建造。14世纪阿兹特克人来到这里,把它作为朝圣场所。
印加帝国——欧洲人带来的死亡瘟疫
1519年4月,西班牙贵族荷南多·科尔蒂斯,率领约600名步兵和200名印第安人,携带14门大炮、16匹战马,分乘11艘船,登陆北美洲的墨西哥东海岸,进攻特拉斯卡拉人。没想到对方竟然派人来和谈,要求双方结盟去攻打阿兹特克人,原来双方有世仇。就这样,科尔蒂斯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一路收编对阿兹特克人不满的部族,组成联盟杀向特诺奇蒂特兰(今天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该城当时有20-30万人口,是美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当1919年9月,科尔蒂斯的队伍杀到墨西哥城附近时,已经从区区几百名西班牙士兵,扩展到包括10万多名印第安部族在内的庞大队伍。此时恰逢阿兹特克人信奉的羽蛇神预言要返回,阿兹特克人将这支军队当成了羽蛇神的队伍,盛情请入了墨西哥城。国王蒙特祖马二世(1475-1520年)把科尔蒂斯迎进王宫后,科尔蒂斯设计逮捕了蒙特祖马,并以他的名义实行统治,勒索金银珠宝。1520年6月,蒙特祖马二世在于其他反对派部落谈判时,被阿兹特克人杀死。科尔蒂斯一伙乘夜雨仓惶出逃,其中一名患有天花的西班牙人被打死,瘟疫在城内迅速蔓延。两周之内,阿兹特克人纷纷倒下。一年后,墨西哥城人口锐减一半,阿兹特克文明至此败亡。
1521年8月13日,科尔蒂斯再度率兵攻入墨西哥城,大肆烧杀劫掠,阿兹特克的新君王瓜特穆斯被擒,成为西班牙人的傀儡。科尔蒂斯将这块新殖民地命名为新西班牙。1522年科尔蒂斯征服了今天的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地区,他被国王任命为新西班牙总督。科尔蒂斯开始奴役印第安人挖掘金银矿。西班牙人为了收缴黄金,甚至用油烫瓜特穆斯的双脚,1525年他被西班牙人绞死。1530年后,西班牙殖民者陆续发现了苏提皮科银矿、米却肯银矿。1534年,科尔蒂斯北上抵达北美洲西海岸,将其命名为加利福尼亚。
科尔蒂斯的传奇经历,影响了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皮萨罗。1522年,这个47岁的西班牙文盲,从一位探险家那里知道了秘鲁印加帝国。1524年11月,皮萨罗开始了第一次雄心勃勃的远征,结果两条船还没有抵达秘鲁,就在哥伦比亚迷航了。1526年,皮萨罗开始了第二次远征,成功抵达秘鲁海岸。当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帝国时,自感实力不足,只得返回。1528年春,皮萨罗回到西班牙游说国王查理五世,任命他为“新卡斯提尔”总督,负责征服印加。1532年5月,皮萨罗得知印加内战的消息,感到时机成熟,决定孤注一掷。他以黄金、荣耀为诱饵,选出180名亡命之徒,去征服人口约为1200万的印加帝国。
1532年9月,皮萨罗带领177人和62匹马,向秘鲁内陆卡哈马卡城挺进。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30岁)和一支约有4万人的军队驻在该城。11月15日,皮萨罗的部队到达卡哈马卡城外。此时的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刚刚在内战中杀死前任国王,对这些不速之客十分敏感,立即派使者前去交涉。皮萨罗假意向国王致歉,并邀请阿塔瓦尔帕赴宴,印加王竟慨然允诺。当印加王进入谈判地点时,等待他的是一名西班牙神父和翻译。神父向印加王递上一本圣经,并询问他是否愿意皈依基督教,并效忠西班牙国王。愤怒的印加王将圣经狠狠掷在地上,西班牙骑兵立即冲杀过来,从未见过马匹和火炮的印加卫士仓惶逃窜,结果阿塔瓦尔帕被俘。印加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控制了国王即控制了帝国。
被俘的印加王此时最担心大权旁落,他的异母兄弟会趁机篡夺王位。因此他决定利用西班牙人的贪婪,不惜用重金尽快赎回自己的自由之身。印加王向皮萨罗提出,愿意用黄金填满囚室以赎身。印加王要求搜罗金银的命令很快传遍了全国。几个月时间,价值1500万比索的黄金白银便填满了石屋(总计黄金13265磅,白银26000磅)。但背信弃义的皮萨罗却在收到钱后翻脸,乘印加内乱之机,于1533年8月29日绞死了印加王。11月15日,皮萨罗的军队开进印加首都库斯科,他扶植了一个新的印加王作傀儡。1535年1月,皮萨罗建立利马城,为作为秘鲁的新首都。1538年西班牙人发生内讧,皮萨罗虽然获胜,但3年后被余党暗杀。
墨西哥萨卡特卡斯(Zacatecas)的爱登银矿(El Eden Mine),开采于1586年,直至1960年关闭。1975年后开放游人参观。这些矿洞是用一具具印第安劳工尸体开凿出来的。
滴血的美洲白银——欧洲资本主义根源
1545年(明嘉靖24年),一个名叫狄耶哥·瓦帕的印第安人,在秘鲁波托西(Potosi,今属玻利维亚)西南3公里的赛罗里科山(Cerro Rico)上,发现了储量惊人的银矿,西班牙人随即蜂拥而至。波托西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东南1460公里,是个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区小镇。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发现了世界最大的银矿,这是欧洲强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自波托西银矿发现后,西班牙人首先雇用附近村庄的居民开矿。由于海拔高、条件恶劣,西班牙人采用强迫手段,征用年轻印第安男子赴波托西。采用最原始的“鼠洞开采法”,驱使矿工们深入竖井中,经过长时间的挖掘,再把装在麻袋里的矿石绑在背上,爬上地面。一旦失足便会摔得粉身碎骨。恶劣的高强度劳动,导致大批劳工死亡。
最初,西班牙人采用印第安人的炼银术,将银矿石与铅矿石掺和烧炼,用铜制吹管提高熔炼温度,但是这种方法效率很低。后来风箱熔炼、汞齐化炼银法等新技术传入了美洲。“汞齐化法”是将白银矿粉掺入水银之中,通过不断搅拌,使白银和水银结合,与其他杂质分离。再将糊状物倒入水池沉淀,最后将银汞合金倒入炼炉加热,使水银蒸发分离。蒸发水银用冷却罩回收,炉内剩下的便是白银。早期美洲银矿使用从西班牙进口的水银,价格非常昂贵。1563年,秘鲁万卡韦利卡(波托西西北1250公里)发现了大型水银矿,年产超过210吨。于是汞齐化法在美洲大规模普及,秘鲁白银产量突飞猛进,年产量超过200吨。由于矿工要接触剧毒的汞蒸气,大批劳工致残致残死,一般活不过四年。后来连大批非洲黑奴,都被运至这里开矿,充当“人骡”。波托西因此被称为“地狱的入口”。在16世纪以前,全世界60%的白银产自这里。据估计,从1545-1824年近300年间,西班牙殖民者共从这里攫取了4.5万吨白银。白银在波托西皇家造币厂铸成银币后,运至西班牙塞维利亚,再与亚洲贸易。西班牙人踏着矿工的尸体一夜暴富。而巍峨的赛罗里科山,经过几百年的开采,已经被凿得千疮百孔。至今在波托西仍留有8000多口令人窒息的竖井和隧道。
西班牙人的运气远不止此。1548年1月(明嘉靖27年),西班牙人胡安·德·托洛萨,在墨西哥中部的萨卡特卡斯地区(墨西哥城西北500公里),发现了圣伯纳贝(San Bernabé)银矿。接着又相继发现了贝塔格兰德和阿尔巴拉达等银矿。到1550年,萨卡特卡斯地区的银矿已达34处,与南美洲类似的疯狂采掘再次上演。1558年,西班牙人又在墨西哥城西北290公里的瓜纳华托(Guanajuato),发现了巴伦西亚纳等四大银矿。这样从墨西哥城—瓜纳华托—萨卡特卡斯,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运银通道,被称为“银之路”。
1565年4月,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同年6月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中国货物,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回程时再将数以吨计的美洲白银运回菲律宾,用于到中国福建漳州月港、澳门等地购买商品。这条长达14300公里的太平洋航线,创造了全新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贸易链,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使全球贸易体系显现雏形。西班牙人使用的木制帆船,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平均载重300吨以上,由西班牙人雇佣中国工人在马尼拉制造。而由大帆船传入中国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美洲高产粮食,导致中国出现了人口爆炸。此后300年,中国人口由明朝前期的1亿人左右,暴增至清朝末期的4亿人。
此外,葡萄牙人还开辟了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航线,大量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和欧洲。到18世纪初以后,南美银矿逐渐枯竭,墨西哥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占美洲白银总产量的67.5%。据墨西哥经济史学家迭戈.洛佩斯.罗萨多,对1536-1821年间墨西哥铸币产量的研究。在近300年间,西班牙控制的墨西哥殖民地,共铸造了2082260657比索白银(约合5.8397万吨),68778411比索黄金,543893比索铜币,折算相当于7万吨以上的白银。已经远远超过秘鲁的白银产量。正是美洲银矿支撑了亚洲——美洲——欧洲贸易体系,并使西班牙能够控制中国出口商品的很大部分。
霸权易主——无敌舰队的覆灭
16世纪早期,西班牙的呢绒、丝绸、制革、武器和造船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当时塞维利亚是欧洲的毛纺中心,有作坊1.6万家,纺织工人达13万人,沿海众多城市发展为通商大埠。然而从美洲掠夺的金银财宝,使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据统计,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美洲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突然涌入的巨额贵金属,使得欧洲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英国涨了3倍,法国涨了2.5倍。成本过高使得西班牙人不愿意再将资金投入生产,反而把英国、法国当成生产基地,致使本国工商业陷入萧条。西班牙人做起了贸易商,将英、法、德、意制造的商品贩运至亚洲、美洲牟利,自己过起了奢侈生活。这给欧洲工商业提供了发展良机。
那时,英国结束英法百年战争后,国力进入上升期,1545年,英国出现了首艘侧舷安装火炮的舰船。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更加膨胀了英国夺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1567年,西班牙出兵镇压尼德兰革命。157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法国皇帝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西班牙。她暗中扩充海军,并指使私掠集团去袭击西班牙运金船队。1578年,英国海盗头子德雷克、霍金斯和雷利等人组织的海盗集团,袭击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1581年返回英国,带回了价值50万英镑的巨额金银财宝。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虽然怒发冲冠,但决定采用暗杀手段除掉伊丽莎白,再把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1542-1587)扶上英国王位。为此,他在英国开始进行颠覆活动。玛丽早在1568年就因苏格兰政变而逃到英国,随后被伊丽莎白一世所囚禁。1587年,当英国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怂恿下谋刺伊丽莎白时,伊丽莎白女王乘机处死了玛丽。腓力二世谋杀不成,便决心用武力征服英国。
当时英国的海军实力并不强大。而西班牙为保障其在海外的利益,建立了一支拥有146艘战舰、1100余门大炮、数万名士兵的强大舰队。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号称“无敌舰队”。1588年5月,腓力二世命令西多尼亚公爵率领无敌舰队从里斯本出发,远征英国。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英国对于西班牙的军事动向早就一清二楚。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了迎战,已将皇家海军、各大船主、商人以至海盗们的舰船统统集中起来,共有舰船197艘,火炮2000门,水兵14500人,步兵1500人,组成强大舰队,任命霍华德勋爵为舰队司令,以海盗出身的德雷克与霍金斯分任副司令。英国的战舰性能虽不如西班牙,但由霍金斯做了改进,船体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轻型火炮数量多、射程远。这种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出师不利,出发不久即遭风暴袭击,损失了一半船只。7月29日,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此时,英国舰队竟在敌人毫未觉察的情况下尾随而来;并在31日击沉西班牙舰船3艘,揭开海战序幕。8月6日,英国人派出6艘装满易燃品的船只,火烧西班牙舰队。西班牙人向西北溃逃,英舰队乘胜追击。两军在格利沃利讷海域展开决战,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准备绕过苏格兰、爱尔兰回国。弹尽粮绝的西班牙舰队,又在海上接连遇到两次大风暴。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而英舰却没有太大损失,阵亡的海员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这次海战实质上是后起殖民主义国家,与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一场决战。西班牙因“无敌舰队”的覆没而急剧衰落。在此之前,西班牙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发现新大陆到只用几百人就征服了美洲、环球航行、大败土耳其舰队、发现并开采白银矿、遍布全球的贸易点和殖民地、16世纪末甚至吞并了葡萄牙。这些成就让西班牙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不可能被击败的;而无敌舰队的毁灭则把这种自信击的粉碎。英国击败了最强大的对手,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开始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英国东印度公司位于伦敦的总部大楼和牛顿墓。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建于1050年,是英国皇室婚庆大典和君主加冕的地方,也是自爱德华一世以后的英国君主陵墓所在地,还有大批王公贵胄和科学巨人墓。在教堂大厅中央,左侧是牛顿墓,右侧是达尔文墓。牛顿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待遇的科学家。
资本与科技——工业革命的火种
自16世纪后期,大量南美洲贵金属,通过西班牙人的船队流入欧洲,导致欧洲金银货币贬值,商品价格迅速上涨,新贵族依靠使用廉价劳动力和高价出售商品获利,促进了欧洲制造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规模壮大,零散的资本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商业要求,股份制随即应运而生。
1600年12月31日(明万历2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权组建世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BEIC,殖民印度和鸦片战争罪魁),通过出售股票筹集金币组织武装船队,沿着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499年发现的欧印航线,绕经南非好望角,远赴“遍地黄金的亚洲”进行商品贸易和殖民掠夺。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609年,荷兰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年还成立了欧洲第一家近代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荷兰由此以欧洲霸主之姿,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英荷葡法等国相继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跨国公司的早期雏形。然而这些由军队和炮舰武装起来的商团,实际成为欧洲向亚洲殖民扩张的主力军。16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苏特拉设立贸易站。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我国台湾岛,1661年被郑成功率2.5万大军驱逐出境。
重商主义使得欧洲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增长,原有的君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要求。1688年(清康熙27年),英国新贵族们通过军事政变,废黜了国王詹姆斯二世,逐渐确立起资产阶级主导的君主立宪制,用议会约束君主王权,以国家力量保护自由贸易和本国工商业发展。由于经历过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使得英国财力窘困。1694年,英王威廉一世在银行家们的建议下,组建了世界第一个国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发行银行券,以年利8%向民间筹集金币。这种纸质银行券,就是后来的英镑,但此时它还不能算是货币。1702年,安妮继位为英国女王。五年后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础。1717年,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艾萨克·牛顿(被苹果砸到的那位),将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英镑17先令10又二分之一便士,从此英镑与黄金价格挂钩。这便是金本位制的雏形。
以黄金为后盾的纸质货币(英镑),使得英国伦敦成为与阿姆斯特丹媲美的欧洲金融交易中心。资金流通量增加,导致借贷利率很快下降。在不到20年内,便从7-8%下降到4%以下。利率的下降减少了工商业的投资和经营成本。借助于英国海上霸权保护的自由贸易体系,资本像火柴一样点燃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捻子。这个捻子便是技术进步。1660年,41名学者组成了英国皇家学会,探讨物理-数学知识。1687年7月5日,44岁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艾萨克·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首次用数学方法阐释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形成了统一的力学体系——经典力学。1702年,牛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直至1727年逝世(享年80岁)。牛顿、胡克、莱布尼茨、欧拉、波义耳、惠更斯、哈雷、伯努利等一大批适时出现的科学巨匠,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的发展,实现了人类自然科学理论的飞跃,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但是实现技术进步的,并不是这些理论派人物。
19世纪初期,烟囱林立的英国工业城市谢菲尔德(SHEFIELD)。位于英国中部,曼切斯特以东50公里。
工业经济——血泪交织的人类变革
由于英国没能像西班牙那样大量抢掠贵金属,只能靠生产解决贫穷的国民经济。英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采煤、制铁、纺织、造船、海运等行业,便成为18世纪英国主要的经济来源。伴随着采煤业的发展,逐步出现了曳运机、掘井机、抽水机等最原始的机械。由于英国的煤矿水位较高,抽水是一项重要任务。1698年,英国煤矿技师托马斯·塞维利,制造了一种无活塞式蒸汽机(唧筒),用于煤矿抽水,但效率很低。1712年,苏格兰铁匠托马斯·纽科门,研制出活塞往复式抽水机,并获得专利,用于达德利堡煤矿,功率5.5马力。这是世界第一种实用的蒸汽机,但效率依然很低,而且要消耗大量煤炭,只适用于煤矿。纽科门蒸汽机在欧洲采矿业广泛使用了60多年。直至1776年(清乾隆41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技师詹姆斯·瓦特,在纽科门蒸汽机的基础上,由企业家罗巴克和博尔顿赞助,经过10年研制,改进出瓦特式蒸汽机,使得效率提高了5倍。
几乎与此同时,1769年,英国理发匠阿克莱特,仿制了海斯的水力纺纱机,以发明者资格取得为期14年的专利权。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曼彻斯特,创办了世界第一家机器纺纱厂,其后发展至5000多名工人。阿克莱特为工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称为“近代工厂之父”。欧洲工业化大生产和残酷的劳动力剥削,就这样开始了。赤脚的童工和女工,成为工业化的首批牺牲品。1776年3月8日,英国伯明翰,博尔顿-瓦特公司正式成立,开始批量生产蒸汽机。企业家和发明家联手,掀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1785年,在诺丁汉舍尔纺纱厂首次安装了瓦特蒸汽机,机械动力很快从根本上改变了采矿、纺织等行业的面貌。英国煤炭产量成倍增长,棉纺织技术进步,使得产品价格大大下降。1786年,英国棉纱每磅价格是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其他国家的棉纺产品迅速失去竞争力。到1834年,英国出口棉布50841万米,棉纱34473吨和价值120万英镑的棉针织品。同年,英国棉纺织业中使用了800多万锭子,11万台动力织机和25万台手工织机。英国的工业经济比较优势由此确立,其背后是无数英国纺织女工的血泪。根据1840年的调查,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曼彻斯特工人的孩子,57%以上活不到五岁,罢工斗争在英国各地此起彼伏。
与工人的困苦生活相反,一大批技术发明者,在工业革命中改变了命运。技术进步是欧洲能够实现工业革命的核心,其中专利保护又是技术得以进步的关键。早在1624年,英国就已经开始实施《垄断法规》,将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并给予14年的专利保护期,此外还限制技术外流。1774—178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纸“闯关”者,判刑1年,罚款500英磅。为了鼓励创新和发明,英国政府还给予发明人以爵士头衔、巨额赏金等奖励。对财富和荣誉的渴求,使英国人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据统计,到1851年为止,英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稳居世界第一位。 这样,以蒸汽机为龙头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衍生出众多的工业产品。1803年英国人特里维西克研制出蒸汽汽车和蒸汽火车雏形。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研制出世界第一艘蒸汽明轮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逊,主持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客运铁路。1835年美国人威廉•奥的斯发明蒸汽铲(挖掘机雏形)。1836年法国施耐德兄弟成立克鲁索铸造厂,开始用单臂蒸汽锤,制造蒸汽火车。1837年英国人佩蒂特·史密斯发明螺旋桨推进的船舶。1842年英国人内史密斯研制出双臂蒸汽锤。1843年美国人莫尔斯建成世界第一条电报线。1845年美国人菲奇发明转塔车床。1854年德国人贝斯麦发明酸性转炉炼钢法。1864年法国人马丁发明平炉炼钢法。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实用化的直流发电机。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黄色炸药。1876年(清光绪2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如此,从瓦特式蒸汽机诞生以来的一个世纪时间里,欧美国家陆续建成了一套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修建铁路、开掘矿山、冶炼钢铁、制造机器、发展纺织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巧合的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粮食,和东欧形成的大片产粮区,初步解决了欧洲的粮食问题。从16-18世纪,欧洲人口数量由8000万增长至1.9亿。人口急剧增长,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急剧增长的工业产能,促使欧美国家借自由贸易之名,走上了对外武力扩张之路,在全球各地欠下累累血债。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打捞出水。南海一号于1987年发现,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二十海里处,长30.4米,排水量超过600吨,装载宋代瓷器6-8万件。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宋代造瓷业,每年瓷器产量超过1.3亿件。在欧洲工业革命前,没有任何国家能与中国竞争制造业。
天朝帝国——工业革命何以未在中国发生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自宋代(960-1279年)即已出现,比欧洲国家早了整整600年。但是由于发展过于超前,未能突破技术限制,最终还是没能叩开工业革命的大门。宋朝是我国古代唯一长期实施重商主义的王朝,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极为发达。北宋时期就大量官办机构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据《宋史·食货志·坑冶》记载,宋代铁课在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产铁824万余斤,相当于唐宣宗元和初年(806年)的四倍。灌钢法、焦炭冶铁比西方国家早数百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宋代的煤铁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如北宋时期河南鹤壁的中新煤矿,拥有4个巷道,总长500余米,通向8个采煤区,圆形竖井深达46米。据此估计,该煤矿拥有数百名工人。北宋初年在徐州铜山县东北设立的官营冶铁工场称“邱冶务”,后升为利国监;至宋神宗时期有三十六冶,冶工达三四千人,规模甚大(《太平寰宇记·徐州》)。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年采掘铜1460余万斤,铅919万斤,锡232万斤。
宋代还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国营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厂、织布厂、各地的瓷器官窑等,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造会子局(印刷纸钞)有徒工1200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甚至出现了铜板印刷的广告。宋代制造的“匹纸”,宽达3丈,中间毫无接缝(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其制造技术令人惊叹。北宋哲宗元箬元年(1086年),政府岁入绢帛2445万匹,相当于盛唐时期的三倍。宋代的海外贸易船队,航迹远达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东非、日本与朝鲜,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对外贸易港口有11处。大批外国人抵达中国,仅有记载的北宋首都汴梁(开封),就有17个犹太人大家族。
经济的空前繁荣,使得宋朝的财政规模异常庞大。以北宋熙宁10年(1077年)为例,当年税赋总收入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一贯约合1两白银)。宋代也是我国最后一个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朝代,铸币量极大。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铸币量达500余万贯(1000文一贯),是唐天宝年间的16倍。大量铸币导致铜币严重贬值,甚至出现钱比铜贱的情况,民间私自炼钱为铜。银和铜通过走私流入日本,再从日本兑换黄金流入中国牟取暴利。铜材紧缺以致出现钱荒。为了缓解铜钱紧缺,宋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质钞票(还不算货币,只能算代币券),可以在钱庄异地兑换。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11月,宋仁宗赵祯下令设立益州交子务(成都印钞所),每年发行125万贯交子(纸钞),这是世界最早的官方印钞厂。经济繁荣还使得文化兴盛,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号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个顶峰,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始于宋朝。沈括写的《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记载了大量科技成果与科学发现,如地磁角的发现、摩擦起电现象、声音共振现象及光学问题等等。沈括还提出了冲击成陆、水的侵蚀作用等观点,并命名了石油。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梦溪笔谈》被西方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百科全书。此外宋代还形成了法医学,宋慈写的《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三百多年。但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中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即重观察经验,轻逻辑论证,没有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是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独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背后也潜藏着深远的文化因素。
至北宋中叶(1109年),中国全国人口已达1.04亿,相当于汉唐的两倍。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临安、长安、洛阳、南京五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1851年英国10万人以上城市只有7个)。正是由于宋朝的高度繁荣和发展与开放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人类史上空前的东西方技术和物资交流。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船舶水密舱等先进技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在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卡丹便提出,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由于宋代经济极为发达,一般人不愿意从军,遂长期采用募兵制。至1041年(岳飞时代)兵力达125.9万人。庞大的兵员数量和频繁的战事,使得宋代养兵成本极高。军费开支常占财政支出的4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也是这个人们印象中很软弱的宋朝,一共延续了319年,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汉朝。到了元代初年,蒙古铁骑踏平欧亚大陆,暴力杀伐对中原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至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中国自唐安史之乱以来5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即位后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海外贸易兴盛一时。泉州是当时最大的外贸港口,也是外国使臣、商人、学者来华最主要的入境口。元至正七年(1347年)到达泉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在泉州看到大船百艘停于港内,小船不可胜计。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与元代泉州有过海外贸易的国家达到98个,物资品种达250种以上。大批外国商人、传教士定居泉州,对于东西方宗教文化、科技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阿联酋迪拜的伊本白图泰购物中心(Ibn Battuta Mall),陈列的郑和下西洋宝船,旁边的是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2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木制帆船。船有五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船身采用水密舱设计,舱室达22-28舱。全船排水量约22848吨,可载重9824吨(彭德清《中国航海史》)。比哥伦布航海旗舰圣玛利亚号(120吨)大上百倍。
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寸货不许入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元大都(北京),中国恢复了汉族政权统治。此时天下初定余乱未平,张士城、方国珍余党勾结倭寇(日本浪人),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恰好处于日本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止,大批日本浪人入海为寇。明朝正准备北上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担心南方余孽勾结倭人作乱,便实施了海禁政策。海禁最早始于宋元时期,但持续时间较短,而明清时期的长期海禁,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1370年,朱元璋下令关闭“太仓黄渡市舶司”。市舶司始于唐代,是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也是现代海关的雏形。1374年,又撤销了自唐代起就设立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官方海外贸易市场彻底关闭。1390-1394年,明太祖连发两道“禁外藩交通令”,禁绝一切民间海外交流。并将浙江舟山46岛居民全部强行迁入内地。为严防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擅造三桅以上大船,带违禁货物下海者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充军。明代海禁原本目的是为巩固海防,然而如此严厉的措施,连沿海渔业生产也遭禁绝,逼得大批沿海渔民入海为盗。舟山附近废弃的民居,成了海盗的巢穴,直接导致明代中期严重的倭患。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短短四年便丢掉了皇位。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令人不解的是,朱棣一面继续施行海禁政策,一面开始了世界历史上最为壮观的远航。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2.74万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远航印度洋。此后直至1433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开辟了贯通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直达航线。但明成祖和郑和死后不久,中国船队便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航海事业突然中断,使得中国与西洋各国业已建立起来的联系戛然而止。
至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中国南方的工商业再次兴盛,并且由宋代官营主导演变为私营为主。此时海禁政策依然在实施,但查禁有所松动,民间商人冒险造船下海通商,甚至与倭寇勾结作乱。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汪直、徐海,两人均为安徽歙县人,由海商走私集团首脑,演变为雇佣倭寇作乱的巨匪,俨然一方枭雄。1559年,汪直被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设计捕杀,倭患更加难以控制。1566年,嘉靖帝掌国45年后驾崩,由三子继位,改元隆庆。1567年,隆庆帝为缓解海患,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设立福建漳州月港(紧邻厦门鼓浪屿、金门岛和胡里山炮台)为对外通商口岸,史称“隆庆开关”,实为一口通商。明朝执行两百年的海禁政策,终于打开了一条口子。此时恰逢日本、美洲白银产量大增,由此至明朝灭亡的1644年,在短短77年间,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至少达8000万两(2984吨),美洲白银输入1.5亿两左右(折合5595吨),总计是明朝白银开采量的三倍以上。
明代大明通行宝钞壹贯的铜印版。版面上首横书钞名“大明通行宝钞”,钞名下为龙纹花栏,花栏内上部正中“壹贯”二字,面额下为十串贯钱图,仿金元钞面的实物示意。贯钱两旁有篆书,右“大明宝钞”,左“天下通行”;下部文字“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伯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等字,明确规定了宝钞的通行和禁止伪造。右图为明代银作局五十两银锭,极少见,重1881克,铭文“银作局花银五十两重”,2011年嘉德秋拍成交价115万元。
白银流入——明朝如何灭亡
白银货币在宋代即已出现,然而由于我国白银开采数量有限,一直未能成为法定主币。元代实行宝钞制度,曾以银为钞本,并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白银。这些都为明代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社会基础。白银货币化经过长期的博弈过程。明朝立国之初曾建立了宝钞货币制度,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之后,明朝下令禁止金银流通,后来连铜钱也一并禁止,专行纸钞。可是由于宝钞发行没有贵金属作为发钞准备,宝钞在流通中投放多而回笼少,且易于伪造,造成通货膨胀,贬值高达百倍。加之铜币原材料的匮乏,客观上造成了民间白银流通大增。
白银交易在正统三年(1438年)后大增,占总数的64%,至明成化年间已基本实现交易皆用银钱,但朝廷官俸、军饷这两项最大财政支出,及盐税、茶税、关税、商税等税赋仍采用钞钱为主。至嘉靖前期(1540年前后),白银已经通用于国家各项财政收支。社会对白银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以致出现“银荒”。到1567年隆庆开关后,通过海外流入中国的巨额白银,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贵金属货币的需求,使得中国再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1581年(万历九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丁粮赋税统一折算成银征收,极大改善了万历朝的财政状况,至1592年太仓(国库)岁入白银达472万两。
然而明朝自身的银矿产量是极为有限的。据全汉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量》估算,明代每年白银产量仅有30万两左右,主要来自云南。国内银矿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足部分便主要来自海外。1542年,葡萄牙人到达日本,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盛产金银。随着日欧贸易的开展,葡萄牙商人从澳门走私中国生丝至日本,再从日本将巨额白银走私至中国,通过兑换差额牟取暴利。1545年(嘉靖24年)和1548年(嘉靖27年),西班牙殖民者相继在秘鲁波托西(Potosi,今属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发现了特大型银矿。1571年(隆庆五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由于菲律宾生产落后,而西班牙强盗手里有巨额的美洲白银。用美洲白银贩运优质的中国商品,如丝绸、棉麻、陶瓷、火药、工艺品至美洲,便成为西班牙人转手获利的重要来源。到万历时期,菲律宾马尼拉已经成为中欧贸易的重要交易中心。形成了美洲—亚洲—欧洲贸易体系,并使西班牙能够控制中国出口商品的很大部分。
仅1631年(崇祯四年)一年,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有1400万两(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大约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明朝官银矿30年总产量的2.1倍,相当于万历年间国库岁入的3.8倍。短时期骤然涌入的巨量白银,追逐有限的商品,其结局必然是引发物价高涨,推动通货膨胀。此时,明王朝正忙于清剿高迎祥、李自成起义和满洲后金军队的入侵。崇祯帝为应付战事,将全国田赋提高了一倍,三饷征收最高时期达2100万两白银(约占全国田亩总产出20%)。民间预期白银会升值,甚至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白银流通量锐减,进一步推高银价。为弥补货币不足,市场上私铸铜钱剧增,进一步加剧铜钱贬值,推动了通货膨胀。商人趁机大发横财,官吏贪腐严重,民众生活陷入困顿。银价高涨引得大量白银持续流入中国。然而这条白银通道,却被小小的郁金香摧垮了。
1637年2月4日,荷兰郁金香市场崩盘,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以西班牙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中欧贸易衰退,使得中国商品出口量和美洲白银流入量锐减。根据索萨对美洲白银通过太平洋航线运往菲律宾的数量统计:1590-1602年约为2010吨,1603-1636年约2400吨,1637-1644年约210吨,总计4620吨。可以看出1637年后美洲白银数量锐减了90%。而且祸不单行。1639年7月,日本德川幕府下达第5道“锁国令”,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防止金银外流和基督教入侵。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几近断绝。1639年冬,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屠杀。1641年,南洋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印度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陷入严重困境。
在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天灾和疾疫又一起袭来。明朝末期正处于“小冰河期”。全国大面积的水旱灾害,使得庄稼歉收,农产品价格暴涨,出现物资匮乏型通货膨胀。从而导致军队粮饷短缺,灾区赈灾困难。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进一步加剧饥民暴动。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景山上吊自杀殉国,延续276年的明朝宣告覆灭。在大顺军占领北京城的短短42天内,从王公富贾家中抄出白银7000余万两(毛奇龄《后鉴录》)。明亡之时,中国白银存量估计为2.5-3亿两(折合超过1万吨,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占世界白银流通量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然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衡导致的“银荒”,从明末一直延续到清初。
从空中俯瞰石见银山,中央是日本海的温泉津湾。石见银山位于日本岛根县大田市(广岛以北80公里),1526年(明嘉靖五年)被九州博多的大富商神屋寿发现,采用坑道采掘法,是战国—江户时代日本最大的银矿。1602年产量达到15吨,1624年降至8.2吨。1895年设立清水谷冶炼所炼铜,1917年随着一战高峰达到年产银4.2吨,铜477吨。1923年因一战结束,金属价格暴跌而停止开采。二战期间曾试图恢复开采,因矿井渗水严重而放弃,1943年彻底封山,留下600多条坑道。200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代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多半源于该矿。
石見銀山遺跡保留下来的坑道。在这些暗无天日的坑道里,产出了数以吨计的白银,深刻影响了世界近代500年的人类历史。秘鲁、墨西哥、日本的银矿,和19世纪在南非、美洲发现的黄金矿,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财富之源。无数的大国兴衰、征伐奴役,因此而起。中国也不例外。
未完待续——请见第八篇:金融崩溃与清朝覆亡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