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独家影像:霍山佛子岭水库1958年老照片

字号+作者:江浩 来源:民族复兴网 2018-12-13 08:2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霍山,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下辖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隋朝始称霍山县,距省城合肥120'...

929d44a14dbb5a581023da02f4ddef20.jpg4jM品论天涯网

fff2bcb3f07ea0d7a50ae2dce914f282.jpg4jM品论天涯网

  霍山,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下辖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隋朝始称霍山县,距省城合肥120公里,105国道和商景高速南北穿境,318、209省道东西贯通,大革命时期为鄂豫皖红色区域中心。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境内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5.01%,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辖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5个村、17个社区,人口31.5万,是一个位于大别山山区腹地的国家级生态县。4jM品论天涯网

97992b6f27acec85fd295e7f9697aecc.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水库位居于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上游,坝址在安徽省霍山县城西南17公里处,漫水河、黄尾河径流入库。是建国后最早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淠史杭灌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今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属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目前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巍巍大坝矗立于万山耸翠之间,坝体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体“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红色大字。登坝远眺,两岸青山叠翠,白云绕尖,山水相依;湖面碧波如镜,湖心白帆点点,山重水复,游人如在画中行。库区著名景点“卧佛”、“睡美人”、“狮子岩”、“老鹰洞”等,千姿百态,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4jM品论天涯网

c7bbe7abab576dce669c496ce545eed5.jpg4jM品论天涯网

  今年8月19日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0周年纪念日。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总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其中安徽省1100万亩,河南省98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截止21世纪初),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六安地处江淮地区,为大别山余脉,境内岗峦起伏,水资源为自然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丰水年份洼地洪涝成灾,枯水年份干旱成片。史料记载,建国前的500年间,六安平均二、三年就有一次水旱之灾。 建国后1950年、1954年的大水之后,从战火中走来的六安地区各级决策者对区情就有了明确而清醒的认识,要想带领六安地区人民彻底走出生存困境,根本的出路也在“水”上。六安地区在当时经济非常困难、物资特别匮乏、设备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依托治淮建成的六大水库水资源,历时14年时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使昔日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以上资料转自网上)4jM品论天涯网

e0cadceee9472281400a6acdffd7c30d.jpg4jM品论天涯网

  岁月如梭,转瞬间,淠史杭工程已开工建设60周年,战天斗地的大别山人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水涝之地变成了千里沃土,让贫困的农村变成了鱼米之乡。这里在革命战争时期是红色的摇篮,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造福一方的人间奇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鲜血与汗水铸就的大别山精神,更是一种鼓舞英雄的皖西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 这里整理的霍山佛子岭1958年的老照片,是六十年前那个时代的真实纪录,在1958年十一月号的《安徽画报》中有部分刊出,这里根据原始存档的全部原版照片,重新加以整理修复,在此全部刊出,即是对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0周年的纪念,也是献给曾经生活在淠河岸边的自己。4jM品论天涯网

  —— 2018年7月写于合肥4jM品论天涯网

独家影像:霍山佛子岭水库1958年老照片 4jM品论天涯网

076022d24c3760ba512fabbd00a3da98.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水库大坝全景4jM品论天涯网

5d8dab1206bb214256a9988e500fe7e5.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电站全景4jM品论天涯网

8c43ccdd78e9591fe8888846c6ba6f81.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输水道全景4jM品论天涯网

27e2d4e1f69925e73217bc52e83ff89a.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溢洪道全景4jM品论天涯网

d24e3695c884b3dd5ce922aa9ab4ce5b.jpg4jM品论天涯网

晨曦下的湖光山色与悄然划过水面的船只4jM品论天涯网

33fef5d4cc8914213f9b8bcb599b1845.jpg4jM品论天涯网

行驶在水面上的船舶4jM品论天涯网

c356b0ea04a0fa423a2e9eef9d9cc79a.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的山上山下建筑的一幢幢楼房4jM品论天涯网

ad1f5e67e106adb40d432260900277f6.jpg4jM品论天涯网

连拱坝前的一座山岗上建成旳纪念亭,亭子里竖立着纪念佛子岭水库落成的石碑4jM品论天涯网

7794331904a2587f0d31571fd6fdcc33.jpg4jM品论天涯网

通往渒河上游的佛子岭渡口4jM品论天涯网

98c30cb526baf509d947d80de411df6e.jpg4jM品论天涯网

在佛子岭库区里捕捉到的鲢鱼4jM品论天涯网

0bb6fab3249024232eaa67cfe416caf8.jpg4jM品论天涯网

修建水库人们的孩子经常活跃在湖畔的山冲里。4jM品论天涯网

e69e47d34148231297823e3541076e3c.jpg4jM品论天涯网

大量的“栓皮”等土特产都通过人造湖外运4jM品论天涯网

0cd20fbe31dca639b4dc1e165f255fdd.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湖畔的小学生劳动之余在愉快的唱歌。4jM品论天涯网

dafa2bc63ee20c0bd4925f2a65f9d6c2.jpg4jM品论天涯网

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在仔细记录天气变化的数据4jM品论天涯网

d46303360b9f46953ce477ed3187fd5a.jpg4jM品论天涯网

佛子岭水库的电站4jM品论天涯网

2b620b72020f131d6ae78c747ceb8416.jpg4jM品论天涯网

水库繁忙的航运码头4jM品论天涯网

d54981e13445e50673643ed03ad4710f.jpg4jM品论天涯网

水库边上的气象站4jM品论天涯网

dbf6b37b6bd4a0c3e1ecad6b203af946.jpg4jM品论天涯网

通过渒河运输木材的船只4jM品论天涯网

db24bc7b0aff21b296e7735a0847c08e.jpg4jM品论天涯网

在库区运输的木排4jM品论天涯网

959dd8cca5849242889f701c0e2922ad.jpg4jM品论天涯网

78eb4bd079c2c403ae5ec7459950bd73.jpg4jM品论天涯网

在佛子岭库区捕鱼的船只4jM品论天涯网

0c43841a0a32e372ed3ee92ae5979167.jpg4jM品论天涯网

行驶在通往库区公路上的汽车4jM品论天涯网

62c2ed9499853ef9640ed44eee307640.jpg4jM品论天涯网

在佛子岭库区参加劳动的人们4jM品论天涯网

267b69bb01ca83d58dd2173142b5a150.jpg4jM品论天涯网

共青团组织青年在佛子岭水库参观学习4jM品论天涯网

e569d0592fde50cf30066a82eb77b462.jpg4jM品论天涯网

湖光山色下的佛子岭水面4jM品论天涯网

附录之一:4jM品论天涯网

1958年十一月号的《安徽画报》所刊载的文字和部分照片4jM品论天涯网

cb2ed9f6b49831f07c776ab9aa7e2406.jpg4jM品论天涯网

23e81379800d0832a0a647bfbb4d5453.jpg4jM品论天涯网

附录之二:4jM品论天涯网

1958年12月出版的《六安民歌》中歌唱淠史杭水利工程的部分作品4jM品论天涯网

0c91791e0705b37eec1f139de04e8707.jpg4jM品论天涯网

828e578d67da78541c708b687903f612.jpg4jM品论天涯网

729452272f80f2ce06ab89894f85605d.jpg4jM品论天涯网

9261b4510408b66c082949be87913c52.jpg4jM品论天涯网

本期刊载的老照片,均为本安徽老照片馆独家收藏并修复,如有转载请注名出处4jM品论天涯网

(老照片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对比)4jM品论天涯网

3058f342ccf79b08d9569f361a6823e8.jpg4jM品论天涯网

修复前4jM品论天涯网

7b2eb476548e3bb97617b1e3d0bf7454.jpg4jM品论天涯网

修复后4j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