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有一种记忆,让我们热泪盈眶
这是40年前的历史影像,静静地安放在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很多唐山人都未必看过,不远不近,仿佛就在昨天,讲述着1976年7月28日,唐山的那场灾难……在影像里,有难以抚平的伤痛,有全国军民抗震救灾的记忆,有地震婴儿挺过灾难的奇迹,更有涅槃重生,建设新家园……
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发生后的唐山市一角。唐山——丰南一带遭到的破坏和损失极为严重。新华社记者刘东鳌摄
1976年7月31日。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徐恒禄率领部队指战员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迅速奔赴唐山市,投入抗震救灾斗争。新华社记者肖翔摄
1976年8月1日,党的关怀暖心窝——全国各地军民热情支援唐山、丰南一带地震灾区。地震之后,毛主席、党中央立即派出大批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日夜兼程奔赴灾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新华社记者武清月摄
1976年8月31日,唐山市的小朋友们为日夜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送水。这种人民军队人民爱的动人情景,在唐山市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新华社记者白连锁摄
1976年8月1日,北京市第一食品厂的工人为灾区群众生产了大量的面包、饼干,正源源运往唐山地震灾区。新华社记者 纳一摄
1976年8月3日,蓟运河上的宁河大桥遭地震破坏后,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奋力架设舟桥,迅速恢复公路交通,使抗震救灾物资顺利运往灾区。新华社记者李昌元摄
1976年8月1日,人民解放军某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卫生科”的医务人员,精心护理在地震第二天出生的婴儿。新华社记者白连锁摄
1976年7月31日,人民解放军某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卫生科”医务人员,战斗在唐山市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负伤的群众。新华社记者武清月摄
1976年8月1日,辽宁省医疗队冒雨登上飞机,奔走地震灾区,帮助抢救伤员。新华社记者肖野摄
党中央、国务院对地震灾区人民群众极为关怀,向灾区空投慰问电(1976年8月1日发)。新华社记者肖野摄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发生的强烈地震中,人们在唐山矿业学院清理废墟。新华社记者 官天一摄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清理废墟。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
1976年8月8日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在辽南抗震救灾斗争中荣获“抗震救灾模范连”光荣称号的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连指战员,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抢救唐山地震灾区群众。这是连长陈晓东在给被抢救出来的受伤群众喂水。新华社记者肖野摄
1976年8月1日,党的关怀暖心窝——全国各地军民热情支援唐山、丰南一带地震灾区。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战员把祖国各地人民支援灾区的抗震救灾物资,空投给灾区人民群众。新华社记者韩晓华摄
1976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部“解放锦州尖刀连”的指战员在地震之后,星夜奔赴唐山灾区,同英雄的唐山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斗争,表现得十分英勇,受到唐山市街道居民的热烈赞扬。新华社记者刘志伟摄
1976年8月31日,一个大雨的夜晚,人民解放军某部“抗震救灾爱民模范连”的指战员得悉唐山矿工于占水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战士们立即抱起油毡、苇?赶去,将于占水的窝棚盖得严严实实,接着又派专人将大米、白面和鸡蛋送到产妇的婆母孟兰田的手中。这对年轻的夫妇激动得含着泪花,给孩子取个名字叫“于(鱼)水情”。新华社记者肖野摄
唐山、丰南一带强烈地震发生时,被困在井下的开滦煤矿赵各庄矿陈树海等5名工人(陈树海(左三)、毛东俭(左一)、李宝兴(右一)、王文友(左二)、王树礼(左四))冲破重重艰难险阻,顽强奋战14天又12小时,在井上军民的抢救下,终于在8月11日胜利返回地面(1976年8月20日发)。新华社记者刘志伟摄
1976年8月2日,各级党组织千方百计安排好群众生活,依靠集体力量战胜自然灾害。这是丰南县稻地公社桥东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在集体食堂就餐。新华社记者肖野摄
遭受1976年7月28日地震灾害的河北省丰润县七树庄公社社员积极交售爱国粮。这个公社排除万难,夺得了好收成。(1977年1月17日新华社发)
1976年8月31日,唐山钢铁公司广大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部分恢复生产。图为炼钢工人用震后炼出的第一炉钢铸锭。新华社通讯员摄
1977年2月9日,在唐山丰南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抗震救灾斗争中荣获集体一等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指战员帮助丰润县人民盖临时住房。新华社通讯员摄
曾在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华北工业城市唐山,经过一年重建,工业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十分安定。(1977年8月27日新华社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