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泽(左四)与刘立新(左二)等知青
三十年风雨苍茫,从“一举成名”回到淡泊宁静———柴春泽
走不出知青情结柴春泽是1971年下乡的知青,毕业于赤峰6中,在昭乌达盟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玉田皋大队插队。按照当时的政策,知青插队两年以后就可以参加招工招生,所以,1973年,在平庄矿务局当干部的父亲想把柴春泽办回城里当工人,没想到,柴春泽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他还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批评了父亲利用职权走后门的做法,表示了自己彻底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60年的决心。为了向大家表示自己的决心,柴春泽在青年点宣读了他的信,很快,《辽宁日报》便在头版头条以《小将们的挑战》为题刊登了这封信,还加了编者按。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又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刊登了柴春泽的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一天向全国广播,柴春泽一举成名。
柴春泽当年参与修建的水渠
2003年底,昔日闻名全国的知青典型柴春泽应大连知青姜宝泰的邀请,从赤峰来到大连,这是他继1976年第一次来大连之后,第二次到大连来,相隔整整27年。
这27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柴春泽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7年前,他是作为一代青年的榜样到大连做报告的,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隆重接待,今天,他只是受朋友之邀来大连看看的普通游客。
走在繁华美丽的大连街头,柴春泽坦然面对这巨大的心理落差。
目前,他是赤峰市电视大学的助理研究员,属于中级职称,他的工作是给6个班的学生当班主任,从1987年到1997年,他当了10年助教,如果不是老校长在毕业后留校工作,如果不是老校长在退休前坚持让他参加评职称,他可能现在还是个助教。不论是评职称,还是分房子,柴春泽都不去争,能有一个工作,每月能挣一份工资,他就很满足了。
漫长的岁月,坎坷的经历,使柴春泽从一个敢于反潮流的知青典型变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人。狱中岁月是最难熬的
历史变化无常。“四人帮”被粉碎后,柴春泽被隔离审查,并于1978年4月被捕入狱,代号012。柴春泽在监狱里理解了一个词,那就是度日如年。过去,他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过得很快,简直就是飞逝,而监狱却把一天的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日出的时候,盼着日落,日落的时候,他又盼着日出,光线在牢房的墙上一寸一寸地移动,生命在没有自由的狭窄空间慢慢地枯萎。1979年12月13日,柴春泽终于走出了监狱的大门,不再是“012号”,关于他无罪释放的材料非常长,有关人员向他宣读了两个多小时,可柴春泽的大脑一片空白,他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最后,他才明白,他自由了,这让他极为吃惊,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获得了自由,他渴望了500多个日日夜夜的自由突然来临时,却像一道激光险些把他击倒。
在他出狱10年后,柴春泽曾告诉我,如果不是他的妻子、当时的女朋友刘立新小心地看护他,他很可能在出狱的那天精神崩溃,变成一个精神病人。那天,他一个人离开监狱回到家时,家里没有人,家人不知道他那天出狱,他自己事先也不知道。他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看着蓝天白云,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柴春泽忍不住想仰天大笑,他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笑出来,笑出来我就会疯的,他努力抑制着自己,他不能让那恐怖的笑声像洪水一样,冲破精神的堤坝。
第二年春天,柴春泽和刘立新结婚了。刘立新也是知青,和柴春泽在同一个青年点,他们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建立起恋爱关系,刘立新是回族,所以,结婚后,柴春泽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回民,严格遵守回民的民族习惯。
婚后的生活十分清苦,柴春泽甚至还想回到农村去,他说,他不能践踏自己扎根农村60年的诺言,这让刘立新非常痛苦,很多朋友都劝柴春泽要识时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那时,人们还不会说与时俱进这个词,但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作家金河,给柴春泽写了好几封信,到大连后就向我打听金河的近况,我告诉他金河老师生活得很好,他非常高兴。
1981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他们是一对长相平常的夫妻,可他们的女儿却非常出色,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放假回家时,有人见到了,也很吃惊,对刘立新说,没想到你们会有这么好的女儿。柴春泽告诉我,刘立新可不高兴了,回家跟柴春泽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么好的女儿呢?
柴春泽说:“她会长,光取我们俩的优点。”柴春泽女儿在天津学新闻。现在女儿是柴春泽这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她在给父母的贺年片上写道:是你们给了我人世间最恒久、最广博、最伟大的爱,爱你们,永远。
柴春泽在成为父亲之后,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新的理解。当年就有人说他六亲不认,靠批评自己的父亲出名,可他的父亲从没有责怪过他,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柴春泽说,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毛泽东时代,对我们来说,毛主席的话要远远胜过父母的话。柴春泽那时给父亲写信,称父亲为柴文同志,后来,他还问过父亲,我们俩到底谁对?父亲说,还是你对。父亲79岁时去世,对柴春泽非常满意。
柴春泽一直在电大当老师,对市场经济不了解,但是,在工作中,他发现,学校和学生都有大量材料需要打字复印,其他单位肯定也有,他就建议妻子刘立新开办一家复印社,刘立新担心不赚钱,柴春泽鼓励她说,你好好经营,肯定能行。刘立新就在街上租了一间小门市房,买了一台旧复印机和一台旧电脑,开办了一家打字复印社,生意果然不错,到现在已经7年了,又增加了一台新复印机和一台新电脑,收入也不错。
柴春泽利用复印社的条件,创办了一张小报,名曰《信息服务》,全部刊登知青的信息,开始是一个月出一期,后来就不定期出,到现在已经出了84期,每期印300张,免费邮寄给全国各地的知青朋友。从那张小小的信息报上,知青们知道了当年一些知青典型的近况,还有许多和知青有关的信息,比如,侯隽出任了知青经济发展促进会的会长,并在宝坻县创办了中国知青村。上海知青出版了在西双版纳插队时的大型影集《勐龙印迹》,中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刘小萌正在主编“中国知青口述历史”。这些信息都是柴春泽收集的,除了电大的工作之外,这是他投入感情和精力最多的事情,久而久之,他那里就变成了一个知青信息驿站。我想,他这次到大连的活动肯定会出现在下一期的信息服务上。
柴春泽说在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个知青情结。他说我走不出来,我女儿跟她妈妈说,我爸爸喜欢生活在过去的精神世界里,就别打扰他了。
喜欢生活在过去的精神世界里,是因为过去的生活给他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一说起过去的事,知青的事情,柴春泽就兴致勃勃,话如泉涌。
柴春泽2017年8月9日在原玉田皋公社留影
这些年,柴春泽多次回到当年插队的玉田皋,每次回去都受到了当地老乡的欢迎。玉田皋过去是个穷地方,大片的盐碱地,粮食产量极低,柴春泽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后,带领社员平整土地,从红山水库引水种水稻,1976年种了1700亩,绿色食品。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年秋收后,玉田皋人都要到赤峰给柴春泽送大米。说起这件事,柴春泽也很感慨,做了那么多事,这件利国利民。
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苦难,都化成了笑容和泪水,构成了柴春泽生命的底色。特约记者 王冬梅文并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