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孔庆东荐文:《读史三则》

字号+作者:小吉 来源:孔庆东的博客 2017-12-23 15:39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读史三则 东博书院人民研究生 小吉   读《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国发兵向周索取九鼎,就在周君担忧之际,颜率向齐国借兵救援,他利用了诸侯间相'...

5a8品论天涯网

读史三则

东博书院人民研究生    小吉5a8品论天涯网

  读《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5a8品论天涯网

  秦国发兵向周索取九鼎,就在周君担忧之际,颜率向齐国借兵救援,他利用了诸侯间相互制约、相互忌惮的形势,又以名利相诱齐国,终使齐国为己出力,既保住了国宝又保全了国家。5a8品论天涯网

  文章中记道,东周的鼎若要运到齐国,要么向西借道楚国,要么向北借道魏国,可知此时已到了东周后期,也就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周王室日益衰弱,单从国土面积上看就不能与七雄相争横,但周王室虽小,却曾有天下共主的地位,其所拥有的九鼎更是为人人所觊觎,九鼎不仅仅是一件宝器,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人人盼取之而后快。秦国想暴力夺取,齐国想和平交换,而魏国和楚国则想偷想劫,或明争或密谋,各大国在军事与政治上的较量便可见一斑,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得到九鼎。九鼎,即权力,它并非醋瓶酱罐可以怀揣手提,也不是飞禽走兽可以来去自如,眼红它的人不能轻易得到,拥有它的人也不能轻易送出。一只鼎要九万人牵引,九个鼎就是九九八十一万人,所以若要说九鼎象征着最高权力,那么这权力归谁所有,则是由人民说了算的。古人云:“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险、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可见要想实现大一统的大业,首先要得民心,有牢固的群众基础,而后“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兵卒和器具只需作为辅助,达到足以保护群众的程度,就可稳稳成就霸业,安心把九鼎抱回家了。5a8品论天涯网

  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先是舌战群儒立木建信赢得民心,再废井田与开阡陌、奖励军功与耕织劳动改善民生,终于使几年之后的秦国国富兵强。我想正是因为秦国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才使得秦能够灭六国,成就一统的大业。秦朝如此,汉朝如此,历朝历代如此,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更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战国策》开篇即在表现了七国争霸局势纷乱之外,讲述了这样一个延续千年的简单道理——得民心者,才可得天下。5a8品论天涯网

  读《卫鞅亡魏入秦》5a8品论天涯网

  翻过东周策与西周策,便是排在其他六国策前的秦策,无论是排列顺序还是篇幅,都能说明秦国的实力强大足以名列七雄之首。说起战国时的秦国,我第一个能想到、也基本上是惟一一个能想到的人就是商鞅。秦策开篇便讲述了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作丞相,治理有方,可惜终遭酷刑而无人怜惜的经历,可见商鞅一人对于秦国影响与贡献之大。5a8品论天涯网

  早在商鞅还叫做公孙鞅时,他在魏国生活作官,想必他对待工作是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才能得到公孙痤的赏识。公孙痤病重时向魏王推荐公孙鞅,说此人“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为了加强推荐效果,公孙痤又极端的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将公孙鞅的才华夸尽,为己用为利器而为他人用则为祸根。然而魏王不屑一顾的态度让公孙鞅的希望于前程全部落空,既然不重用他,自然也不会听从老臣的建议杀掉他,这不用不杀的态度让公孙鞅格外受挫。本篇开篇说商鞅“亡魏入秦”,与其说是逃亡,倒不如说是他无法接受魏王的不屑冷漠,心灰意冷而主动离开魏国,换一个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抱负。5a8品论天涯网

  来到秦国,得到商地的公孙鞅从此被称为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依法治国,又在魏国积累了一定的治国理政经验,很快就使商地民富兵强。商君的法令是公正而没有偏私的,即使是太子触犯新法也不能网开一面。商鞅的法令取得巨大的成效,看似成功取信于民、建成了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而实际上他的刻薄少恩也令人民恐惧,如《论语》中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治理国家法令虽必不可少,但只靠法令的强力压服是不能够使人民心悦臣服的。另外,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当那个触犯新法的太子成为秦惠王时,商鞅就要大难临头了。他一定知道惩罚太子师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他依旧为了自己的新法而绝不通融,可见商鞅变法的决心与魄力,或许为此而牺牲也是他早有的打算。5a8品论天涯网

  商鞅变法功标青史,也许所有的君主和领导都会记恨功高盖主的臣子和下属,人进谗言,一说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二说商君大王固为仇雠,显然这两点正是秦惠王心头的结,自然要为此狠狠惩治商鞅。而商鞅,明明为秦王治理好了国家,还要被处以车裂酷刑;明明令国家民富兵强,却得不到人民的同情。我认为商鞅变法功大于过,商鞅一人挑起推动社会进步的重担,君主嫉恨,人民冷漠,个中苦楚只有商鞅心里知道。商鞅或许是感念秦孝公知遇之恩,决心为秦国尽忠,从他勇于推行新法那一天开始,就注定要为此牺牲,而他不曾退缩。我想商鞅并非从最初就抱有着为天下苍生变法的崇高信念,仅仅是想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证实自己的能力,而后又因秦孝公知遇并重用使商鞅甘愿以毕生所学为秦王巩固基业。商鞅所倡导的严刑峻法是一剂有着副作用的速效药,它快速满足了秦王的治国需要,令社会秩序改善,却也加重了百姓的压力,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也是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此为君主着想,商鞅生时竭忠尽智,受刑也不鸣冤屈,我想,这就是所谓忠臣吧。5a8品论天涯网

  读《陈轸去楚之秦》5a8品论天涯网

  陈轸与张仪同为纵横家,同时在秦惠文王手下做事,为了争宠,张仪诬陷陈轸想去楚国,陈轸说出自己愿意去并且能去楚国的理由,又赢回秦王的信任。5a8品论天涯网

  陈轸很会讲故事。他打了个比方,男人喜欢别人的妻子风流浪荡,却喜欢自己的妻子坚贞保守,对待臣子也是一样,君主希望别人的臣子为自己提供他国情报,但这样的臣子一定不能够为本国所用。历朝历代,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对于忠臣,君主惜之爱之,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文天祥,并许以中书宰相之职,全然不计较战争之仇;而对于背叛者,君主则要时刻提防他的再次背叛,抗日战争时期,出卖汉族利益的汉奸不仅为中国人所唾弃,也没有得到日本的包庇和重用,甚至成为日本也痛恨的对象。投机与倒戈之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一心自保,实则害己。他们的胆小猥琐早已暴露在世人眼中,却还蒙蔽不自知,自以为有苟生的退路。在君主眼中,即使是暂时有用于本国有用的卑鄙之人,也一定不会久留,一旦失去作用,两国君主都会欲先杀之而后快,因为这样知道国家机密而又不能保守秘密的人是不会被信任的,失去一国的信任,就失去天下的信任,像汉奸天真地认为自己在中日战争中投靠了日本是为自己留有一条生路,实际上连日本也不会瞧得起背叛自己祖国的人,等待汉奸的只有死路一条。为祖国尽忠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节,有气节的人才会为每个国家所欣赏。只有坚定自己的立场才能得到被人的尊重,而阿谀巴结则只能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最终身败名裂。5a8品论天涯网

  利用故事类比不失为说服别人的一个好办法,陈轸很擅长利用这一方法,他向楚国昭阳讲述了画蛇添足的故事,以此来说明昭阳继续攻打齐国不仅不能再加功进爵,反而会因为功劳太大而招来杀身之祸,成功说服楚国不再攻打齐国。面对秦王生气的质问,陈轸讲述了越人庄舄的故事,以此说明自己身在楚国却不能忘记秦国的恩情;在秦王两难之际,又讲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韩魏两国相争两败俱伤,秦国大获全胜……陈轸遇事总能用一个有着相同道理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让人能更有兴趣倾听自己的意见,也更容易说服别人,这也体现了陈轸思维灵敏,是位不可多得的雄辩人才。5a8品论天涯网

  陈轸是个人才,张仪也是。他们同在秦王手下做事,一山不容二虎,两人之间为争夺相位而竞争激烈,张仪诬陷陈轸心向楚国,里通外国的罪名是足以让陈轸掉脑袋的,听到秦王的发问,陈轸没有急于否认,反而顺着的楚王的意思说自己确实有去往楚国意图,这为他后来的辩解说理奠定了坦然的基调,正是这份坦然打消了秦王的疑虑,不仅让张仪的诬陷落了空,反而让自己赢得了秦王的好感。面对诬陷坦然应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平日里行为端正,磊落大方,反而将诬陷之人显得促狭气量小。张仪和陈轸或许同样有才,但在这一场气量的比较中,陈轸更胜一筹。5a8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