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不但要保持鲁迅先生那种“自食其心”的深刻的怀疑精神,是不是还应该学学毛主席那种“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应对气魄。套用一句俗话:坐着疑,不如起来行。
怀疑与应对
(发表于《艺术评论》2006年1期)
孔庆东
初冬岁尾,由国家话剧院上演的美国新作《怀疑》,引起了一阵关于“怀疑”话题的讨论。在基本肯定此戏的基础上,许多观众和专家都觉得似乎还应该再深刻些、复杂些,避免把自以为正气凛然的怀疑者塑造成“马列主义老太太”似的、一个偏执的党委书记似的人物,在避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前提下让人反思“怀疑”背后的价值。我也觉得,在“怀疑”的背后,实际还存在着“真相是否可知”和“真相需否可知”的真相价值观以及正义的自我判定等更加内在的问题。
但同时我还感觉到,对这部在美国获得大奖的剧作,中国人的期望值未免偏高。在我看来,这里存在着一个中美文化差异和时代差异的问题。美国是大众文化的第一强国,讲故事的本领无疑是数一数二的。而在以深挖哲理为标志的精英艺术方面,则无论跟欧洲比还是跟中国比,都相对显得比较简单。美国文化可以说现在才刚刚从欢天喜地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阶段,进化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能够稍稍自我怀疑的程度。80%的美国民众都或多或少地相信伊拉克肯定是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40%以上的美国民众是支持政府在世界各地为所欲为的。所以《怀疑》一剧才能够获得普利策奖和高度的赞誉,淳朴的美国观众才会恍然大悟地赞叹道:“真深刻啊!原来事情的真相很复杂呀,随便怀疑人家是犯罪的,是要遭受上帝惩罚的呀!”。
而中国的专家和观众之所以对此剧不满足(不是不满意),则是因为当下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怀疑”唱主角的时代。现在的中国,不是春秋战国,不是魏晋南北朝,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了。现在的中国人都火眼金睛,百炼成钢,什么阴谋圈套看不清楚?现在需要的不是怀疑,而是怀疑过后的决断和对策。从小事上说,赵忠祥大叔的麻烦事儿,大家怀疑吗?没什么怀疑,只是觉得赵大叔怎么摊上这么件恶心事儿,而且老赵也应对得太幼稚了,太让我们这些粉丝失望了。李金斗大哥的麻烦事儿,大家怀疑吗?也不怀疑,也是觉得李哥应对得太马虎了,怎么中国的艺术家们都这么朴实,让人家一玩儿一个跟头。从大事上说,三日一矿难,五日一车祸,人人都拍着胸脯声称自己没责任,中国人怀疑吗?不怀疑,大家希望的就是政府赶紧拿出几招漂亮的组合拳,起码那些祸首应该说几句凭良心的话。一个民工怀疑老板会不给他工资,一个患者怀疑医院给他用的是假药,一个导师怀疑研究生的论文是抄袭的,一群歌迷怀疑歌星是在假唱,一群球迷怀疑球星是在假踢……这些在中国还能引起轰动效应吗?还能在舞台上、荧屏上刺激观众的视网膜吗?不能。中国人要解决的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应对。
美国的问题是,无论生活多么麻烦,都能拿出高妙的应对措施,毁日元、压欧元,打老萨、追拉登,搞得全民上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他们把方方面面都说圆了,所以美国的民众要怀疑,上帝凭什么如此垂青我们?而中国的问题是,明目张胆胡作非为,谁也不用怀疑,中国人期待的就是一部俄国小说的名字——《怎么办》。
说到文化艺术方面,也是同理可证。说中国的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都很失常,都没出息,有的疲软,有的阳强,还有的自宫,这都没什么可争论、可怀疑的。面对着当下中国如此丰富的喜怒哀乐、如此壮观的风起云涌,拿不出对得起时代的巨著杰作来,才是我们最应为之愧疚的。怀疑诚可贵,决断价更高。诸葛亮说“曹操比于袁绍,兵微而将寡”,可是曹操却消灭了袁绍,原因就在于老袁同志是“好谋而无断”。今天,我们不但要保持鲁迅先生那种“自食其心”的深刻的怀疑精神,是不是还应该学学毛主席那种“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应对气魄。套用一句俗话:坐着疑,不如起来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