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孟之儒家的“大同世界”
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民本主义儒家所提倡的是“儒家圣人”治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式的“纵向结构”人类大同社会。
《礼记·礼运》中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特征是:
①“皆有所养”,并不是人人平等;
②“货”“养”,追求物质利益本天经地义;
③“户”“藏”,私心私利乃无可厚非;
④“智”,向物质世界谋取利益;
⑤“仁”,爱及天下民众;
⑥“礼”,人在社会中尊卑有分,必须以礼维护秩序。
问题是:
①尊卑如何确定?
②尊卑是一成不变的吗?
③尊卑既然有分,物质利益如何来分?
……
孔子在编《春秋》时哀叹三代之德之衰败,却不知道德衰败的根源在于“尊、卑”,在于“货、藏”。两者的结合,使得社会形成了贫贱、富贵两个阶层,于是,两个阶层之间争权夺利的大戏便拉开大幕,至今不可收拾。
孔子与孟子都分别游说多位统治者,以民为本、为民谋利,他们两位的个人能力无人怀疑,可有哪个尊者被说服了呢?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后儒唱着“仁义”与统治阶级狼狈为奸欺压百姓而成为“食利”的统治阶级的一员,完全违背了“为民谋利”的正统儒家思想。
《庄子*外物》中以诗礼发冢的儒者形象正是入木三分地指出了儒家思想的实质,“仁爱”与“盗贼”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本意是求“同”,但结果却是造成了阶级对立。
这是孔孟学说的逻辑缺陷。
2、墨子之墨家的“大同世界”
墨子为代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墨家所提倡的,兼爱互利、选贤使能的“扁平结构”人类大同社会。
与孔孟之儒相比,特征是:
①为政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说明,“货”“养”“户”“藏”“智”“仁”,这些是一致的,即在对待“私、利”的认识上是一致的。
②反对尊卑观念,因此没有了“礼”。
③选贤用能,天子及各级为政者还是必须的,他们应该是“选”出来的,标准是“天”。
④“一同天下之义”,整个社会的意志必须是统一的,下级服从上级,“上有过,规谏之”。
问题是:
①为政者如何选出来?
②上不为尊、下不为卑靠什么实现?父子如何相处?
③上下既然有分,物质利益如何来分?
虽然墨家看到了儒家尊卑观念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毒瘤,但由于时代局限,对“私、利”造成的贫富裂痕对社会的危害没有认识,因此,这个学说从一开就受到了为政者的打压。想想看,就连那么贤能的大禹都不能脱俗,还怎么去幻想大不如大禹的为政者放弃“尊”、“威”呢?要不然那个极度讨厌儒者的刘邦怎么会大呼“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这是墨家学说的逻辑缺陷。
3、马恩之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随着私有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异民族文化中诞生了全新的人类大同世界理想---共产主义学说。其主要特征是: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奠定了美好社会的物质基础。
②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从根本上保证人人平等。
③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使劳动成为一项社会道德责任,而不再是为获取报酬,产品也不再具有交换价值,由此,劳动观念彻底改变。
④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剥削阶级不复存在,阶级对立因此消灭,城乡、工农、脑体劳动之间差别也逐步消失。
⑤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极大提高:以为集体作贡献为荣,以自私贪婪为耻,真正做到互相关爱、平等协作、诚实守信、勤劳和谐。
⑥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会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与儒、墨学说不同的地方是:
①不光社会地位是“公”的,“利”也是“公”的。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及剥削阶级,缩小差别,以保证做到人人平等。
③以民主集中制方式,选贤用能,标准是“为人民服务”。
④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这得依赖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精神道德上层建筑的构建。
马恩的共产主义学说得益于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使得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需求呼之欲出,那样才能保证人人平等得以实现,从而切实地消除了人类两大阶级的对立,达到人类内部实现大同。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这个学说逻辑上没有缺陷。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全球物联网、大数据等等的实现,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个学说的现实必然性。
问题是,与儒、墨相同,这个学说并没有摆脱以人为本的局限,说到底这个大同是人类世界的大同。既然是“利益”人类,必然就会“贼害”自然界,因此,并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这组矛盾。
4、老庄之道家的“大同世界”
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超越“人本位”的局限,提出“人与物齐”、“天与人不相胜”的“道本位”思想,去掉我执之心,实现世界万物平等、自然和谐、有序统一的宇宙大同世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同!
不过,大家可能觉得太过遥远,不现实。
结合人类社会道德水准变化规律图,我们来看道家的人类社会道德发展观。
①《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准每况愈下,与图7.前半部分一致。
②《老子》:“反者道之动”,老子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但同时又明白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力又无法挽回,在当时情况下说得再对也不会有什么用,所以选择逃避。
③《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准变化也必定符合这个规律。
④《老子》:“绝圣弃智”,屏绝仁爱之偏心、抛弃智巧之利益心是使道德水准回升的途径。
⑤庄子在“儒家圣人”思想大行其道之时,出于挽救道德之情,写下汪洋捭阖的雄文《庄子》,也没能阻住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洪水猛兽奔流直下,直到如今,就如图7.显示的那样。
⑥按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虽然会逐渐增强,但完全摆脱物质的羁绊估计还不现实。所以,走人类大同世界(共产主义)的道路才是现实可行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大同这个目标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
⑦虽然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道家观点认为那并不是终点,在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后,人类必然会发现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到那时,怎么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将会展现在人类面前。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方法必然是消除矛盾啦!怎么消除?唯有克服“人本位”思想,“与物混冥”而已。
当然这是后话。需要在实现了共产主义以后才会展现其前瞻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