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国饮,是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日常生活饮品,延续至今,在日常茶饮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文化,进而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以茶会友
“以茶会友”,这无疑是茶的交际功能的最好体现。饮茶可以消除隔阂,人们之间可以因茶而生缘,人际关系可以因茶而更加融洽。茶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起到特殊的润滑作用,这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宋朝流行一种与茶结缘的人际交往活动,人们将这种因茶而起的活动称之为“斗茶”。“斗茶”这种活动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竞赛性质,但是绝非只为了争强好胜,促进心灵沟通才是其意义非凡之处。
宋朝斗茶,除了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更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杯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比赛结果“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格调甚高,虽有输赢,却无争夺。这种斗茶,只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不会引起纠纷。
围绕茶文化开展的游艺活动大都能够活跃人际关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云:“矮纸斜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就是烹茶游艺。
南宋 斗浆图 黑龙江省博珍藏
中国茶德精神—“廉、美、和、敬”,其中最核心的内涵是“和”。“和”内涵丰富,包罗自我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诸多方面。在自我和谐方面,倡导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情怀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少流行时尚风靡一时,而又随波逐流。但是茶,始终被中华民族历代传承和弘扬。赏之,能给人带来美感,茶汤和叶底因茶的不同种类颜色多变,姿态万千。观之,也能给人带来美感。茶味甘怡,苦甜相宜,饮之,更能给人带来美感。赏茶、泡茶、品茶皆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古代,茶包含着文人的清淡文雅之风。茶圣陆羽一生结交达官显贵,帝王拜其官也不受,“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他指出茶道修身的最高境界是“精行俭德”。在行为上,茶人要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能超出规范,此为“精行”。而所谓“俭德”,即就德性而言,茶人要始终恪守传统道德精神,绝不懈怠。更可贵的是他提出了人与人交际的处事修养——“推能归美”,意思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美,时时看到他人的能与才,真心推崇他人之能、之才,不忘成人之美。
文征明生于明代中叶,才华横溢,蜚声文坛画坛。他毕生嗜茶,所作与茶有关的诗在150首以上,堪称丰富。他以茶言志:“宁饮清茶一杯,不愿涉足豪门。”当时巨富王震濠闻其文才超众,欲以重金相聘,文征明以病推却,分文不受。事后他在写给友人汤珍的诗中说:“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熏炉茗碗旁。”在他看来,他的熏炉茗碗,足以隔阻那世俗烟尘。不久之后,他又在《立春相城舟中》一诗中说:“未栽帖子试茅草,且覆茶杯觅淡欢。”表露鄙弃豪门生活,宁愿在清贫之中觅求一杯清茶的淡泊志趣。
文征明以诗表白:“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饮酒的兴趣远没有品茶那样浓厚。《送宗伯昭还建平》云:“三月莺花山郭酒,十年心事西窗淡。云岩破茗风生壑,宝积回挠水映岗。”以“风生壑”暗喻出品茗后“清风习习腋下生”之感,别有情趣地把饯行的主题返回到饮茶中去。
郑板桥和他志趣相投的文朋茶友有“五爱”,即爱茶、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壶。他们将这些东西用来“比德”,认为自己既非尊贵的皇子王孙,又非高人一等的名门望族,虽然不具有“金玉”之质,但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行以及善良的心地,因而只有他们才能被称之为高尚的人,懂茶的人,以及珍惜这人间纯粹滋味的人。
修身养性
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代《封氏闻见记》有记载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茶要被沸水烫过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杯中茶由浓变淡,正如修行的人把世间的功名利禄渐渐看淡,人生如茶,亦如修行。
修行之人有“禅茶一味”说法。所谓“禅茶一味”,指的是禅和茶的根源是一体,禅的本源是人,而茶的本源是一片叶子。一片鲜活的叶子被放在热锅上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存住这份鲜活,不让其腐烂。绿色的叶子经过无数翻炒终于以茶的形式得见世人,茶叶用开水浸泡就成了香茗。喝茶虽说是俗事,但能从茶里领悟到人生真谛。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华传统茶文化将儒道佛三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传统哲学理念等和谐地融入自身,同时形成了“敬”(敬人敬己)、“和”(谦和中庸)、“静”(空灵清静)、“怡”(愉悦怡神)、“真”(返朴归真)的茶道精神。
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美德,茶可以超脱国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人种、性别、年龄的界限,成为全人类的不可缺少的良智和财富,因而被人称赞为“人类社会的血液”。
一壶好茶所能给予人的绝不是简单的一杯茶水而已。当你准备品味一壶好茶之前,你需要静下心来准备茶水、茶具,认真地冲泡一壶好茶。不知不觉中你烦躁的心情慢慢平复,冲泡时缕缕清香升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也会向你袭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