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因为某位发布的偏见讨论,又成了个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一提起样板戏就带着很深的偏见和意见,更有不少人出于政治上的不屑,把样板戏在文艺上形成的一套独特语言,说成了是把人物抽象化、扁平、僵化等,还要把八大样板戏归结到娱乐方式单一的,文化方面专制、保守甚至文化迫害的方向上带……
样板戏诞生之前,中国戏曲正在经历从传统古代戏曲到现代戏曲的过渡。样板戏的雏形见于40年代延安“戏改”的成果《白毛女》。而到了60年代的时候,那时样板戏的概念还未提出,只是把几个深入人心的优秀革命戏曲作品称作“样板”。
1964年9月27日是“样板”的诞生之日。这一天,周恩来赞扬首演于天桥剧场的革命舞剧《红色娘子军》为“样板”,这个词首次出现在我党领导人的戏剧评论中。同一天,毛主席首次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说法。两周后,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红色娘子军》后发表了著名的三句话剧评:“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在1969到1972年间,在电视等娱乐设施尚未普及的前提下,为了解决“看戏难”的问题,样板戏正式开始传遍大江南北。但是和传统印象不同,样板戏远不止八个。文革期间的文艺形势也远不止样板戏一家。
文化届所谓“中国电影停止生产,造成中国银幕一片空白”,样板戏是唯一的娱乐方式这话,连我这种90后都忽悠不了。就我看的《闪闪的红星》、《决裂》、《欢腾的小凉河》等等一系列作品,就轻松戳破这个无聊的谎言。
而样板戏的重点是“样板”,其目的是让文艺工作者以这些戏剧为样板来创作社会主义的文艺。就像范文一样,又没说一定、只能这么拍!而样板戏之前的创作是什么?是帝王将相,是才子佳人,是风花雪月,或者是《武训传》这种极力维护封建统治的顺民形象。看上去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人民群众。都解放这么久了,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了,还要来歌颂圣主贤臣清官顺民?
这个效果和思想大概还遗留到90年代,《宰相刘罗锅》里还能很清晰的告诉你,反贪官不反皇帝就是扯淡,皇帝和贪官是一伙的!之后,就又回到了老路上了。
而样板戏还是分批的,第一批是我们熟知的八大样板戏,往后还有第二批和第三批,不下二十几部作品,远不止认知里的八部。何况,文革时期电影、戏曲很多,百花齐放。你说老百姓只能看样板戏,现在能看到的大把文革时期创作品的电影作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样板戏最大的意义,是他本身就是一种样板。那些年到现在,我们除了这些,竟然没有真正的阶级艺术。以至于每当大型庆典、帝国主义压迫的时候,能拿的出手的基本都是几十年的东西,现代的文艺工作者看着不觉得丢人吗?
样板戏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无法否认的,在那个年代样板戏表演团队能进车间能去农田能上边防哨所也是无法否认的。那些污蔑人民只有样板戏看的人,恐怕连样板戏是哪几个也说不清楚。
“样板戏”最大的贡献是更新了现代京剧,是中国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集合全国最优秀的作曲、作词家,演唱家等等集体创作的这项极高水平的艺术,之后呢?春天里只能搞出“河殇”这种玩意儿流毒至今。
样板戏的创新、革命,给因循守旧的文艺创作者制造了很好的样板。你春天里一帮废物连李云鹤的水平都不如,最后连洗澡水带孩子一起倒掉,关键时刻还得靠前人的作品出来壮胆,哪来的脸在这黑艺术水平极高的样板戏?
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二者必居其一。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