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红,李花白,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春意正浓。
2月24日,记者沿着青石小路,去探访“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旧居。
远远桥梁,隐隐瓦房。朱中雄倚坐在旧居的门槛上享受春光。
83岁的朱中雄是徐解秀的小儿子,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扫扫灰尘蛛网,若是来了游客,他就义务当导游,讲述当年3位女红军与母亲的故事,带游客参观红军住过的房间。
“妈妈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到那3位女红军……”朱中雄回忆,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文明司,红军卫生部、干部团驻扎沙洲村。
因之前受到国民党反面宣传影响,不少村民对红军不了解,见红军来到,急忙躲进山里。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裹了小脚,又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跑不动,就没有和村民一同上山。
3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家常,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乡不要害怕,可以放心回来。
有些红军看见村民家门口有柴就帮着劈柴,有些看见水桶里没有水就去挑水。通过接触,徐解秀发现,这次来的部队确实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国民党军队不同。
屋外风雨交加,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衣服都湿透了。
看到他们这么艰苦,徐解秀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烧热水给她们洗脚、洗澡,还煮饭给她们吃。
朱中雄带着记者走进3位女红军住过的房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摆放着一张木板拼成的床和一个衣柜。
“因为家里穷,当时我家的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3名女红军就和我母亲、还有不满一岁的哥哥挤在这张床上,横盖着一条行军被,而我父亲则睡在门口的草垛上。”朱中雄说,白天,红军战士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则帮红军战士煮饭。
3位女红军在徐解秀家里住了3天,准备继续向西转移时,看到徐解秀家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就准备把被子留下来。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推来推去,争执不下。
此时,一名女红军就用剪刀将自己的行军被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并对她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新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
“那3位女红军走后,我母亲再没有动过这个房间,心里一直在等着她们。”朱中雄说,母亲还时常念叨着,“3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心也好,一条被子能把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好的人。”
没想到,徐解秀这一等就是几十年。1984年11月7日,《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时经过沙洲村,在村口遇到已年过八旬的徐解秀。
“我妈妈听说他的来意后,就一直问:你能见到红军吗?”朱中雄说,母亲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就把“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了罗开富,还不断叮嘱道,“帮我问问红军,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
随后,罗开富撰写了一篇名为《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的稿件,并刊发在《经济日报》上。
看了报道后,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当时在全国发起寻找3位女红军的活动,并托人给徐解秀送去一条被子。遗憾的是那3位女红军一直没有音讯。
1991年腊月,徐解秀带着遗憾去世了,但是她和“半条被子”的故事却流传深远,感动了无数人。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这个故事。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洲村,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并发表了朴实而深情的讲话:“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记者手记
初心不改 虽远不怠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徐解秀老人家的这半条被子,饱含着3位女红军关怀群众的赤子之心,记录着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近年来,汝城的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开门办公”“日访夜谈”等活动,演绎着新时代的鱼水深情。
沙洲村由昔日贫困的湘南山村成了有名的4A景区,近3年累计接待党员群众200多万人次。
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356元,增长到2020年的1.5万元。
采访中,朱中雄老人真诚对记者说:“多亏了共产党,让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住上洋房,幸福得很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