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带霉渍的行军袜、斑斑锈迹的军功章、枯黄老旧的军功证书……这些“上了年纪”的物件,是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居民张绍仁珍藏的“宝贝”。
10月3日,张绍仁向记者讲述着这一枚枚军功章的来历。在部队服役期间,张绍仁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还荣获参加各种战役时所颁发的纪念勋章。这一枚枚军功章和勋章,承载了这位91岁老人历经多次战争洗礼的荣耀,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都留下了他的战斗足迹。
1950年11月,年仅21岁的张绍仁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从辽宁丹东出发,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此时,朝鲜已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张绍仁与战友们每天都在零下30摄氏度的雪地中行军十几公里。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美军运送兵力用的是军用卡车,开的是坦克,而我们只能靠两条腿。”张绍仁回忆,前往预定地点的路山多雪厚,还要时刻提防美军飞机的巡逻轰炸。
一天夜里,张绍仁和战友们在一处山腰上发现一户朝鲜农家。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户主赶紧将他们迎进门。看见张绍仁冻得直哆嗦,户主将一床厚被子让给他捂脚。那一晚,战士们围躺在屋里的土炕边,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柴火声入眠。
第二天一早醒来,张绍仁发现自己的双脚肿胀发麻,脱掉袜子发现10个脚指甲全部脱落。为了不影响赶路,张绍仁与战友换了双大点的靴子,忍着剧痛继续上路。
经过10来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前方基地武圣山。根据上级安排,张绍仁被分配在后勤筹粮队。
“武圣山方圆10余公里,人烟荒芜,物资运输的设备在美方空军的打击下损失严重,多数物资只能进行人工搬运。”张绍仁说,为了保障粮食和蔬菜的供应,他和战友不得不翻山越岭寻找市集和农户,通常每个人都要扛着40多公斤的物资,来回运送时间最长要4天4夜。为了提防美方空中打击,他们只能在深夜行动。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张绍仁在执行筹粮任务的回程中被美军飞机发现,飞机的轰鸣声、密集的枪弹声在他的头顶上响起。
“快!寻找掩护物躲起来。”一声令下,张绍仁与战友们抱着一筐筐蔬菜和炒米粉冲进一片丛林四散开来。
为了躲避飞机的炮弹,张绍仁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块巨石,他迅速将地上的树枝和树叶盖在身上,蜷缩在巨石的背面。那一晚,张绍仁抱着一袋炒米粉彻夜未眠。
“当时的枪弹如下雨一般向地上砸来,差点丢了命。”张绍仁激动地说,爆炸的弹坑大约有2米深,4米宽,离自己躲藏的巨石只有5米远。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他已经记不清楚经历了多少次。
1952年,上级安排张绍仁从前线归国,可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排长、连长、指导员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
1956年,张绍仁退役后被分配在林业系统工作。其间,被分派到浏阳大围山推广双季稻种植。
“当地因环境气候等原因,水稻种植不尽如人意,村民对双季稻种植毫无兴趣。”凭着在军队中锻炼出的一股韧劲,张绍仁在当地开辟5亩试验田,从插秧、施肥到管理,深入田间地头亲力亲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试验田第一年的亩产就增加了50公斤,固守旧观念的村民彻底服了。从此,当地双季稻的推广,在张绍仁的努力下全面推开。
1987年,张绍仁退休后回到老家湘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