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侵华日军对八路军晋绥抗日根据地发动多次大规模“扫荡”,并加紧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当年8月,一股日伪军占据了蒲阁寨村。
蒲阁寨村位于山西省中北的同蒲路西侧、晋绥抗日根据地第六军分区所辖忻县以西30公里处,是连接忻州、静乐、原平、宁武4县的交通枢纽,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侵占蒲阁寨后,在蒲阁寨修建了炮楼,驻有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警备队,在方圆15公里以内的地区都建立了“维持会”。
为了取得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胜利,中共晋绥分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把敌人挤出去”,是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和任务。中共晋绥分局还研究确定了“挤敌人”的主要方法,即组织大批短小精悍、文武兼备的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开展“挤敌人”斗争。
1942年秋,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根据上级指示,组织了若干个武工队,挺进到蒲阁寨地区,针对敌据点展开斗争。武工队员身穿便衣,带着手枪和手榴弹,经常出没在蒲阁寨周围,配合侦察员、民兵,了解敌情。在民兵和群众的帮助下,各武工队对敌情了如指掌,他们抓住有利时机,利用“麻雀战”、埋伏战多次打击外出抢粮的敌人,使敌人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而其他据点的敌人没有大量兵力也不敢向蒲阁寨运送给养。
从1943年开始,武工队和民兵带领广大群众对蒲阁寨据点日伪军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围困战。武工队和民兵发动群众,开展反汉奸、反“维持会”斗争,镇压了“疤虎科”等罪大恶极的汉奸,沉重打击了伪“维持会”人员的气焰。同时,武工队采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宣传策反工作,争取了一部分伪人员弃暗投明。通过几个月的斗争,武工队把日伪军的“维持村”范围从原来的方圆15公里压缩到2.5公里以内,在各村相继恢复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民兵组织、群众组织以及情报联络站。
1943年秋,中共忻县县委和武工队决定:在群众自愿、政府帮助的原则下,由部队掩护,在蒲阁寨据点周围10里内实施坚壁清野的“大搬家”计划,把据点附近的群众全部迁移到根据地,使日伪军完全陷入孤立。
在“大搬家”开始前,各村组织“秋收委员会”,动员群众抢收庄稼。秋收过后,按照计划,“秋收委员会”更名为“空室清野委员会”,组织群众夜间转移粮食财产。此外,县委还在其他各村成立了“招待委员会”,支援蒲阁寨群众转移。
12月9日,“大搬家”开始。一批武工队员占领了蒲阁寨周围的山头,用火力封锁敌人据点;其他武工队员和民兵负责维护秩序、警戒周边;1000多名外村来支援的群众牵着100多头牲畜来接应。在党、政、军、民的密切配合下,蒲阁寨村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和周围多个村的群众将家庭用具及粮食全部安全转移。
蒲阁寨据点被彻底围困后,敌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运输队补给。八路军和游击队、民兵就选择有利地形,积极开展“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日伪的运输部队,使据点敌人的外援断绝。1944年初开始,各武工队、民兵、游击队等实行联防围困,从四面八方逼近据点,日夜不停地进行严密封锁和冷枪射击,持续扰袭守敌。据点内的敌人要粮没处抢、要水没处打、要柴没处夺,其哨兵和夜间出来上厕所的敌人,还会被冷枪袭击。武工队还积极开展政治攻势,向据点喊话、散发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印制的宣传品。使日军的战斗力不断受到削弱,困在阴森的炮楼里一筹莫展。
蒲阁寨的日伪军在粮弹奇缺、生活极端困难情况下,被迫于1944年4月12日放弃炮楼,在三交镇据点派兵接应下逃窜,途中又不断遭武工队和民兵伏击和地雷轰炸,死伤惨重,仅一部逃入三交镇据点。至此,蒲阁寨围困战取得了完全胜利。
此后几天里,八路军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武工队在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又接连“挤”掉两个敌人据点。晋绥军区号召各军分区学习第六军分区武工队“挤”退蒲阁寨敌人的斗争经验,全区军民对敌突出据点的“围困”斗争更加活跃起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