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栖霞市有一所革命红色学校——胶东抗日军政大学(简称胶东抗大)。她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师生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穿过陕、晋、冀、鲁4省,历经艰难险阻,行程数千公里,于1940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在10年的战火硝烟中孕育了“在熔炉中锤炼、向斗争中学习”胶东抗大的精神。
在思想淬炼中激励斗争精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抗大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找准办学定位,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战火硝烟中走流动办学、学战结合的道路,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自我反省、不断学习是干部成长进步的必要途径。在战争气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胶东抗大学员们仍然静下心来,在背包上认字,在大地上写字,把大路当课堂,把膝盖当桌子,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胶东抗大师生学习,以求知若渴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品格,时刻保持本领恐慌、谨慎清醒的赶考状态。胶东抗大的教风极为严格,在教学管理上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自我革命。1945年2月,胶东军区组织莱阳万第战役中俘虏的200名连以上军官到胶东抗大学习集训。集训结束结算时,排长发现账上少了5张蜡纸,想用自己的津贴买5张蜡纸赔补,指导员听取汇报后严肃指出,“必须彻底查清,找出原因,不能马虎了事”。最终查到了“两个班各领5张蜡纸”的记录,发现“只看到‘5’字,却忽略了‘各’字”的错误。指导员严厉批评教育:这不只是5张纸的问题,应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上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做任何事情,必须认真负责、不留尾巴。正是这种敢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和魄力,才保持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可以看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优良传统。
在政治历练中锤炼斗争意志。胶东抗大所锤炼出的斗争意志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立场坚定。“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战争环境中,胶东抗大坚持理论传播、狠抓理论教学。革命读物稀缺,就组织教员缮印;教学教材缺乏,就结合实战编写;纸张油墨匮乏,就突破封锁寻找;没有印刷所,就自力更生创建。先后编印《斗争》《先锋》《洪炉》等多部理论书籍、刊发多篇理论文章,为战争中涵养斗争精神提供强大理论支撑。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培育思想之“元”、补足精神之“钙”,做到理论上学深悟透、思想上深信不疑、政治上坚定不移。二是作风硬朗。在抗战最艰苦时期,胶东抗大学员始终坚定信仰,团结一心克服艰苦条件,发扬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由于服装严重短缺,冬天有的学员把穿破的夏装当衬衣,大多数学员只能空身穿一件棉衣,被戏称为“套筒棉衣”。女学员由于没有衣服换洗,只好几个人将津贴凑起来买几尺布缝一件衣服轮流穿着换洗。这种良好的学习风气,激励着每一位学员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风云变幻看定力,沧海横流显本色。越是复杂的形势、困难的环境,越需要党员干部坚持原则、保持定力,坚守初心、经住考验。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也要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意识,越是艰苦环境、繁重任务,越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三是纪律严明。时任胶东抗大校长的贾若瑜,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坚持事无大小,严格按制度规定办事,不搞特殊,防范政治风险。1941年,一次胶东抗大转移途中,贾若瑜发现爱人将一个小包裹放在自己乘马的背套里,立即让警卫员送给爱人,要求她自己带,并严肃告知身边人:“今后不准让她向里面放东西。她个人的东西,让她自己带嘛,不要搞特殊!”。新时期的党员干部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举旗亮剑、动真碰硬,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本色。
在实践锻炼中夯实斗争本领。胶东抗大在重大斗争中,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在革命的实践中夯实了斗争本领。坚持战场练兵。胶东抗大师生面对敌伪顽疯狂扫荡围剿的严酷现实,坚持把战场作课堂,在枪林弹雨中求生存、长本领,总结出了地雷战、麻雀战、游击战等多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实战经验。强化责任担当。担当本领是否过硬,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尺。胶东抗大教员、指导员洪国治尽职尽责、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时常咳血,别人害怕,他便讲:“没关系,干革命就是要流血牺牲,吐点血怕什么!”他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听取学员意见,精心备课,改进教学。1945年2月,年仅29岁的他与世长辞。洪国治用生命书写了责任与担当,以自身为范本教育学员们在实践中强化政治责任,增强斗争本领。占据舆论高地。胶东抗大文艺宣传队在办学过程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配合反“扫荡”、反封锁、反“蚕食”斗争,深入各地宣传发动,发挥号角作用,激励战士们不断前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