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油画) 詹建俊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站在历史的山峰眺望,是劳动创造了泽被华夏的文明成就;回望70年的伟大征程,是劳动铺就了实现梦想的通衢大道。
这是属于劳动者的国度,这是属于劳动者的时代。千千万万劳动者以昂扬奋斗的实干、精益求精的匠心、持之以恒的坚守与传承,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幸福和快乐,为奋进的时代涂上了最美的底色。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
王进喜,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上世纪50年代,在西北戈壁和东北荒原,面对物资奇缺、技术匮乏的极端条件,王进喜以“干,才是马列主义”的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劳动的真实含义。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钻井队风尘仆仆赶到工地。面对既无吊车、又无拖拉机等大型机械的极端困难,他毫不畏惧,斩钉截铁地表示:“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有肩膀,蚂蚁搬山也要搬。”他和全队工人硬是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目标井场,并且仅用三昼夜,就把40米高的钻井设备稳稳竖立在苍穹之下。
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也没有抽水机可解燃眉之急,王进喜就和工友们一道到附近的坑塘,凿开冰层,用脸盆端、水桶挑,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并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月钻井5009米的全国纪录,并摸索出一套优质快速打井经验。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实干者都是有奋斗精神的。不精神,山再低也难登顶;不实干,路再近也难到达。
实干创造幸福,实干造就辉煌,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0多天,却走遍了兰考1080平方公里的120多个生产大队。焦裕禄征求县委班子成员的意见后提出,领导干部每年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农村蹲点,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县委书记和县长带头,选最穷的地方。直到今天,当地百姓还清楚记得,县委书记焦裕禄蹲点在老韩陵,县长张钦礼蹲点在张庄。
每当下乡时,焦裕禄总不忘下到地里劳动一番,不下乡时就在机关附近劳动,走到哪干到哪。正因为他将“劳动”二字时刻带在身上,全县90%的群众都见过他,称他“跟咱一样的庄户人”;而身为县委书记的他,捧起盐碱土舔一舔,就能分辨出“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
实干的精神,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锐利武器。
上世纪90年代,孔繁森奔赴西藏阿里。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106个乡,他跑了98个,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孔繁森认为:“人民公仆的办公室在基层,在群众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帐篷。”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找到关乎全局的“险滩”,做到胸有成竹。
在他的努力下,阿里经济振兴的蓝图成为现实:2000千瓦时的朗久地热电厂重新发电,年产值上亿元的山羊绒梳绒厂和鱼骨粉加工厂等相继建立起来。
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劳动的价值是什么?在“抓斗大王”包起帆看来,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包起帆1968年进上海港工作,到1981年短短十几年里,码头上死于木材装卸的就有11名职工,轻伤重伤的竟然有546人次之多!光嘴上讲注意,是免不了事故的,一定要从技术上攻克难关。
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用来卸大船的木材抓斗诞生了!“木材装卸工的安全有保障了。”一篇通讯这样描写。包起帆说:“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事就是我们用了抓斗,再也没有死过人,没有重伤过。我想这是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创新是劳动者的智慧,只有拥有了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才能把这一智慧发挥到极致。天下事无难易,有志者事竟成。奇迹只能诞生于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劳动实践中。
1993年,包起帆研制的废钢抓斗在法国巴黎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牌。包起帆说:“真正使我动心、动情的不是发明金奖,而是要把工友们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希望发明成果能够为企业增效,为职工造福,为祖国增光。”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怀。工匠精神根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具备这种精神的人。这位自称“普通劳动者”的科学家,在自己的劳动岗位上一干就是50多年。曾有日本专家来参观袁隆平的实验田,赞叹中国的超级水稻可以和日本“越光”水稻媲美,但“越光”亩产才800斤,而中国水稻是800公斤!
劳动创造未来,匠心成就梦想。在这片承载着一生梦想的稻田中,袁隆平度过了88岁生日。他许下愿望——在成为“90后”之前,实现“超级水稻”高产梦和海水稻研发成功,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敬业报国,匠心圆梦。在伟大梦想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正在茁壮成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御用画纸”制造者周东红、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鼻祖”宁允展……这些普通劳动者,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上追求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被誉为“大国工匠”的劳动者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着中国的辉煌。
在大国工匠的身影后面,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一个个伟大工程相继完成;天宫、蛟龙、大飞机,大国重器燃起民族自信;新零售、高端制造、航天工程,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有这样一群人,死去的和活着的被一起树碑立传;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父死子继的誓言;有这样三代劳动者,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
上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当地六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庄稼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
38年过去,六老汉如今只剩两位在世。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父辈的铁锹,带领群众封沙育林37万亩,植树4000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扶贫移民区。
今年3月,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这不仅仅是六个人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六个家庭的奋斗,更不仅仅是三代人的梦想,这是在中国千千万万劳动者身上每天重复着的故事。
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劳动者干成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毛乌素沙漠要被消灭了。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在1949年以前的一百年里,现榆林市所在的地方深受土地沙化之害,村庄、农田、牧地,被吞没的就有4000处以上,当地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今的毛乌素,已经很少能见到大面积的沙丘了,到处可见的,是树木、草滩、湖水。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总干事感慨道,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我们更需要致敬的是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荒漠中,用行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普通劳动者。
走进石光银治沙展馆,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都是新中国首位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35年无悔治沙路的最真实却又最美丽的写照。在他的手中,已先后有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地得到综合治理,治沙树种也在逐年、逐步实现优化革新。“毛乌素奇迹”发生的同时,也为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看着荒漠变良田,石光银只说了两个字:幸福!
幸福不会从天降,而是奋斗出来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奋斗需要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功成不必在我”的执着钻研和赓续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造就万亩林海。奋斗者也成为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他们创造幸福,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和华丽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建设着新世界,开创着新时代,续写着新华章。他们都是精神富足的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