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刘心武剖析《红楼梦》:囊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字号+作者: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8-07-12 16:4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从多年前登上《百家讲坛》开始,“刘心武”这个名字,似乎就和《红楼梦》有了不解之缘。9日下午,著名作家刘心武一身便装现身'...

          从多年前登上《百家讲坛》开始,“刘心武”这个名字,似乎就和《红楼梦》有了不解之缘。9日下午,著名作家刘心武一身便装现身北京,接受媒体采访。他把《红楼梦》称作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并说“我的使命就是推广《红楼梦》。”YS1品论天涯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YS1品论天涯网

刘心武(左四)与大家合影。天地出版社供图

  评价:《红楼梦》基本囊括中华文化的精华YS1品论天涯网

  某种程度上,刘心武对《红楼梦》十分着迷。夏日的午后,他的神色多少有些倦怠,但一说到这部作品,立刻来了精神,“《红楼梦》基本囊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啊,不光涉及家庭伦理、园林、饮食方方面面,还诗词歌赋俱全,你看《芙蓉诔》这种文体都有”。YS1品论天涯网

  “它的文笔非常优美,林黛玉的《唐多令》、薛宝钗的《临江仙》,放在宋词里一点不逊色。”刘心武自认不是个多懂词的人,但通过“柳絮词”那一段描写,体会到了词的优美,“另外,《红楼梦》有深刻的思想性,提出了对人生目的的终极追问,真是不得了”。YS1品论天涯网

  研究《红楼梦》多年,刘心武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妙玉,他也不能认同通行本后四十回中对妙玉的描写,“但是这牵扯到高鄂他们弄的那个后40回里的妙玉,是歪曲了,我不能同意”。YS1品论天涯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YS1品论天涯网

刘心武(右)为小读者签名。天地出版社供图

  其实,刘心武觉得,谈论《红楼梦》,无需一定用“最”字打头提问,单以人物来说,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不分名次的,“连脂砚斋,也就是曹雪芹的合作者,都说她们是‘两峰对立二水分流’。还有人觉得薛宝琴才是最完美的人物,所以,大可以各取所需,你有你的‘最’,我有我的‘最’。”YS1品论天涯网

  定位:我的使命就是推广《红楼梦》 YS1品论天涯网

  尽管刘心武因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等作品成名,但不能否认,在登上《百家讲坛》主讲“揭秘《红楼梦》系列”之后,公众对他的熟悉程度得到了更大范围地扩展。YS1品论天涯网

  “我讲《红楼梦》,写关于《红楼梦》的书,一个偶然的触发,就是《百家讲坛》邀请我录节目。”对当年的走红,刘心武记忆清晰,语调平缓地叙述了整个经过,“那是从2005年开始的,那个事出来后还引起很多争议”。YS1品论天涯网

  或许是由于电视节目的广泛影响力,或许是解读观点新颖独特,在很短的时间内,刘心武的知名度迅速上升。连他自己也说,有阵子“一说《红楼梦》,就有很多人知道我,好像我发言权挺大的,闹得我也有点糊涂了”。YS1品论天涯网

  “我并不是想在这方面造成多大的社会影响,实属无心插柳柳成荫。”随着粉丝增加,刘心武觉着,这也不算坏事,“这么多人愿意听我讲《红楼梦》,看我写的书,这让我觉得我的使命不是在红学研究方面要有建树。我的使命就是推广《红楼梦》。”YS1品论天涯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YS1品论天涯网

刘心武接受媒体采访。

  如果有读者因刘心武的讲解开始欣赏《红楼梦》,即便最后对很多问题的观点与他不一致,刘心武也觉得高兴,因为起码《红楼梦》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YS1品论天涯网

  尝试:如何让孩子容易接纳这部名著?YS1品论天涯网

  不过,在推广《红楼梦》的过程中,他慢慢发现,孩子读《红楼梦》,很可能会因为一下子接触到其中的文言部分感到“一头雾水”,失去阅读兴趣,“我就想怎么才能推广给他们”。YS1品论天涯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YS1品论天涯网

刘心武新书。

  “古人曾编纂《三字经》等书给孩子启蒙,我现在尝试的就是类似工作:先在孩子心里面布下一些《红楼梦》的光斑,让他们了解到《红楼梦》是美丽有趣的,再去读原著就会容易得多。”刘心武解释道。YS1品论天涯网

  今年7月,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筹备,《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丛书正式出版,新锐插画师郑琹语绘制插图。身为作者,刘心武认为这是推广《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望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有阅读《红楼梦》的童子功”。YS1品论天涯网

  “我在丛书中摒弃了个人有关观点,也不完全站在老师周汝昌先生的立场,去弘扬周派红学研究的成果,而是保持中性的立场、中性地叙述。”刘心武把《红楼梦》化繁为简,变成50个话题,去讲解书中美好的人、事、画面,“我们的文化传统实在太丰富了,《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从《红楼梦》入手”。YS1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