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田园之秋

字号+作者:周玉娴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10-26 19:32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当秋天的红叶子在大地上自北向南渐次出现的时候,长江北岸我的故乡那田园秋色却还未完全浸染山林。草木依然保持着夏季的丰茂之形,山形依旧,'...

  当秋天的红叶子在大地上自北向南渐次出现的时候,长江北岸我的故乡那田园秋色却还未完全浸染山林。草木依然保持着夏季的丰茂之形,山形依旧,树木依旧,村庄依旧。细看中,这山水田园的色彩于细微中开始发生变化。它不同于春之水染白宣、墨分五彩,不同于夏之云雨蒸腾、变化多形,秋的气息首先通过色彩传达出来。绿是老绿,黄是苍黄,青山在云霭晴岚中多了几分深沉凝重。GwY品论天涯网

  江南的秋天,雨水依旧是主题,风裹挟着清凉的水飘过田野。朔北秋风带来的肃杀之气,掠过西北,行过华北,到了温润的江南,只剩一丝儿凉气,仅够给曾经热烈的土地降温。千年的风带来的秋之落寞与寒凉,终归不适合江南。那丝丝缕缕的凉气遇着暖和的云,化身为秋雨。秋雨到山间又变化成白纱似的轻衣。一阵风过,白纱立即消散,青山如乡间长者露出温和庄重的容颜。GwY品论天涯网

  雨水一场场地将田野山峦的妆容洗去,再一层层剥去田园的浓密枝蔓。秋日的雨,有一副冷面,负责将遮挡果实的叶子打落枝头,将遮挡山峦的云雾撇开抹净,将田园稍加收拾以供农人收获一岁的辛劳。农人却不领情,清晨站在自家门口一看天,便叹一口气:“这天阴,什么时候才能出个好日头。”因为田野里青中泛黄的稻子正在等着几个热辣的日头给它们披上金黄的盔甲,雨水再来就是捣乱了。GwY品论天涯网

  还好,雨水在夏日出了风头,遇着秋风,收敛了疯狂。雨水少了,山间的清泉明显瘦了。泉水是先知,从秋风中第一片叶子落下,它便显出了秋的体态。奔跑了一季,山泉从春之生发到夏之潮涌,也累了似的如今只剩得一条清冽的细流。田园之水是配合着时序的节奏的,起初是湿润了春之原野,随后是涨满了夏之禾田,最后就在大地丰收的时候,主动收窄腰身,为收获让路。只是,山间清流之响格外大,响彻山林。GwY品论天涯网

  回到故土,是最让人安静的。曾经养育游子的田园,这时候又以一种静默的姿态,等着他归来。漫步田园山林间,最易让人懂得天人之合、自然之理。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处应无。月是上弦月,夕阳才落,银钩即出,深林幽暗,群鸟鸣归。最爱清泉石上流,松林太密,些许月光只浮在树梢。泉水微凉,是带着山的温度,报告着季节的顺序。泉水奔突,合着山的形状,左跳右旋,时而舒缓如镜,时而急似流星,时而慵懒徜徉于石畔,时而翻滚跌宕腾挪。水声是山的声音,是肃穆庄严的山的一丝灵气,亦是田园的血脉。进入天地的水,便顺着农人的心意,在茶园间分叉,在稻田间回荡。GwY品论天涯网

  果实一天天将叶子赶回树根身边,这个季节,丰满甜美才是主流。秋日田园的模样是一年之中最饱满的时刻。不是么?看那屋前房后的柿子树,落叶殆尽,突兀的枝桠在天空犹如钢笔画,唯有柿子在枝头青黄参半。就连四季常青的香樟树也结出了小而圆的绿果子,珍珠似的藏在叶间枝缝,散发着独特的悠悠之气。猛然,一股子香甜直闯入人的心肺,那定是谁家门口的桂花树散发的幽香。GwY品论天涯网

  自中秋之后,桂树的叶子就绿意渐深,慢慢地,细细密密的金色小花开满,在绿叶的衬托间显得娇怯而腼腆。微小鼓胀的花瓣,零星难见的花蕊,一簇簇地绽放出沁人的芬芳,香飘云天。然而,这些全是点缀,是秋日田园的首饰,真正撩动心弦、动人心魄的是稻田。当一根根如戟如箭的稻叶戳向天空的时候,当青青稻叶开始泛出黄色的时候,一根根稻穗悄悄低下了头。金黄的稻谷左右前后围在尚是青绿的稻梗上,然后将柔软的稻梗压弯了,向大地致礼,向农人致敬。GwY品论天涯网

  太阳一落,秋的凉意立刻升起来。萤火虫只见三两只,打着小小的绿灯笼飘到路上,隐没草丛。那知秋的鸟儿也开始整理衣装,准备过冬的行头。秋虫的声音会突然猛响,想是一季殆尽,有了寒音。一日寒似一日的夜,让它们焦躁。河湖之中,鱼虾日益肥美,吃够了稻花和稻谷的鱼虾,成为了田园给予农人最好的馈赠。一对白鹭鸟在远处的稻田里静静立着,稍有人近便倏忽飞走,留下人们的惊叹。蚱蜢是最常见不过的,它们的身体已经开始由青转黄,灰色透明的翅膀不停拍打着叫着,四处寻找着合适产卵的地方,完成生命的延续,然后将身体献给田园以养育下一代。GwY品论天涯网

  人到中年,已如这田园之秋一般,即将萧瑟了,那些曾经的青春仿佛随着秋风飘摇而去。家乡友人感叹,故乡之秋还是不如春天来得让人欢愉。但是,夜幕中,一种温暖的充实感飘荡在田园,那是经历一季风雨晴冷之后才有的饱满充盈。一方稻子,一畦蔬菜,一株果树,无不在展示着自然的慷慨馈赠。Gw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