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风飒飒的下午,跋涉万里的红军来到甘肃哈达铺。在一个铁匠铺旁边的邮局中,毛泽东看到一张过期的《大公报》,短短的新闻稿,透露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存在。毛泽东欣喜地断定,红军找到了“落脚点”,并作出“到陕北去”的决策。那一年,正是1935年9月。那一刻,毛泽东激情澎湃,写下了《七律·长征》,抒发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情怀。
次年十月,红军会师陕北。对于两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曾总结其意义与结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而今,八十年过去了,伟大的长征也以多种方式、多元载体铭刻在世人心中。其中,作为“国家名片”的邮票,也在方寸天地间展现着万里长征的悲壮与辉煌,成为弥足珍贵的纪念。
邮花记录历史事件
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邮票,是珍贵的历史遗存。
1934年10月,在国民党军队五次围剿中,红军涉过于都河,战略转移,万里长征迈开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曾在江西瑞金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当年,苏区邮政所发行的邮票,囿于当时的困难条件,发行量不大,存世量极少。在红军长征之际,红军家属不舍得毁掉邮票,便进行隐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一个农家的旧家具抽屉底板上,曾发现贴有整版的苏区邮票(见图①)。这些珍贵的遗存,是红军长征前后的一个历史见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邮政部门更是多次以“长征”作为重要主题,在邮票上再现这一伟大壮举,将这个被作家魏巍诗意地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紧紧系在了邮票的方寸之间。
1956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邮票纪念长征胜利20周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发行以“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邮票。两枚邮票以两幅名画作为邮图,将万里长征中的惨烈战斗和艰苦跋涉作了动人的表现。第一枚邮票采用1951年李宗津创作的油画《强夺泸定桥》(见图②),表现长征途中一场震惊中外的激战场面,深沉的单色基调烘衬出悲壮的历史氛围。第二枚邮票采用了黄丕星创作的版画《过雪山》,画境以皑皑白雪为基本色调,线条镂刻得遒劲有力,体现出山体崖岩的坚实和红军跋涉的艰辛,生动表现了毛泽东所描写的“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豪迈气概。
此后,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以及重要的历史节点,邮政部门多次发行纪念邮票。这些邮票在选题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长征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重大战事作为邮图,再现长征的伟大壮举和征战奇迹,回顾了历史,也留住了历史。
作为长征伟大的转折点,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意义非同寻常。以此为题,邮政部门多次发行邮票以示纪念,它也成为纪念长征的邮票上不可或缺的主题。
1960年,为纪念遵义会议25周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两枚纪念邮票。第一枚邮票,以遵义会议会址作为图案(见图③)。作为革命圣地,这个会址见证了长征途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第二枚邮票表现了遵义会议之后由毛泽东指挥的一场战斗——抢渡金沙江。邮图采用了画家张漾兮和庄子曼合创的油画《巧渡金沙江》(见图④),江声与战声交响,急涛和冲锋同步,浴火鏖战的烟尘,满溢于方寸画幅之间。面对这枚邮票,令人油然忆起毛泽东“金沙水拍云崖暖”那句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
在纪念遵义会议30周年的邮票上,最醒目的是单独发行了毛泽东1949年以后的标准肖像,表明了遵义会议重要的历史性决定: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此外,这套邮票还将长征中的“娄山关大捷”场景纳入图案——采用彭彬的油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表现从遵义开始的新的长征充满希望的前景。
在1985年发行的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的邮票上,除以会议旧址作为邮图外,另一枚邮票内容也与长征相关,即刻画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情景。应当说,纪念遵义会议邮票总与长征这个大主题相关联,这是历史事实,也阐发了遵义会议所确立的正确路线是引领长征走向胜利的保证。
方寸再现万里征程
历年来,在纪念长征胜利的邮票中,微型的邮图上多次再现了万里长征的征程。例如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邮政发行的四枚邮票和一枚小型张,完整刻画了跋涉万里的长征途程。
第一枚邮票是“送别”(见图⑤),在画家靳尚谊的笔下,沉郁的油画色调表现了萧瑟秋风今又是,于都河上暂惜别的情景,一派征途漫漫前程可期的悲壮气象,溢于方寸天地之间。
第二枚邮票表现的是“遵义会议”,邮图选用了彭彬的油画新作。画面撷取了会议结束后的一个感人情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军队领导人缓缓步出会场,红军与群众站在门前,等待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时刻的到来。
第三枚邮票采用了刘国枢的油画《飞夺泸定桥》。这幅创作于1959年的油画,是继李宗津同题材油画之后,从新视角再创作的一幅经典作品,气势宏大,险惊天地,堪为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经典之作,曾被选入教科书。
第四枚邮票“过草地”,也选自一幅油画。画家张文源曾有过重走长征路的经历,画面中,他将沼泽隐险的环境加以真实地再现,虽见碧绿水草覆盖四野,但红军每一步履都是在用生命丈量长征的每一里程。
第五枚邮票是选用一幅长3.6米、宽2.1米的巨幅油画“大会师”为图(见图⑥)。这个恢弘激扬的大场面,使邮票设计者采用了邮票尺幅中最大的形式,也就是将其微缩在长8厘米、宽5厘米的邮票小型张的空间之中。这幅油画,由李宝林和周顺恺于1976年合作而成。画面上,红旗招展,三军欢腾,百姓雀跃,蔚为壮观的会师场面,为长征的伟大胜利画上历史性句号。自此,党中央与中国工农红军落脚陕北,历经延安十三度春秋,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今年十月,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隆重纪念的热潮中,中国邮政将再次发行六枚纪念邮票以承载长征精神。第一枚邮票“长征出发”,表现了红军告别苏区、渡涉于都河的场景——树下,红军与乡亲依依惜别,一步一回头,情悲志壮;河上,舟楫为桥已遥向对岸,喻示一个伟大的战略转移就此开始。第二枚邮票“遵义会议”(见图⑦),通过对在场的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等人精神状态的刻画,烘托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气氛严肃而乐观。第三枚邮票“四渡赤水”(见图⑧),通过展现红军激战赤水河的场景,体现了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伟大战略和战术思想,这是长征途中一次重大的胜利。第四枚邮票“过雪山草地”(见图⑨),这是万里长征中与自然环境搏战最艰苦的时刻,邮票以富有动感的画面,刻画了红军于风雨之中过草地的艰难跋涉。第五枚邮票“胜利会师”,画面上红旗如云,猎猎生风,红军会师陕北、凯旋场面壮观宏大。第六枚邮票“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见图⑩),在党旗和军旗掩映下,红军队伍如钢铁长城,铸造历史,面向未来,诠释了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六枚一套的纪念邮票,将长征的征程和现实意义概括在了“国家名片”的方寸记录之中。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前夕,中国邮政还发行了纪念邮资明信片——图案选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地甘肃会宁新建的一座雕塑——三支步枪、三个红军头像和一炬红五星、一条红飘带构成一座宏伟的纪念雕塑,矗立在会宁会师之地,标示着人们对于伟大长征的永久纪念。
历数历年发行的以长征为主题的邮票,万里长征的伟大史实在方寸天地间真实形象地得到权威表达,这些记录在方寸之间的长征史迹,不啻为一个在多年时光中形成的关于长征革命传统的形象画廊。
画境尽显中国风范
在新中国邮政长达近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邮票设计风格,包括对长征这一主题也作了富有特色的艺术表达。
从选取邮票图案的思路上看,长征主题的邮票,多以宏大叙事的理念作为艺术构思的基础。因此,几乎全部邮票均采用不同时期的油画作品为邮图。这一选择主要基于油画特殊的艺术功能,其特点与优势就在于以大型篇幅、饱满色彩进行纪实与写实,这使它往往成为重大历史题材在艺术表达上的首选载体。
多年来,“长征”一直是油画创作关注的主题。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无论是动态的战斗还是静态的会议,无论是千山的雄峙还是万水的险急,长征的壮举与细节,在油画上皆能表达得真实生动、扣人心弦。从中也彰显出中国油画风格在新中国近七十年进程中的传承、衍化与发展。
作为尺幅微小的方寸邮票,大场面油画的步入,须适应邮票自身特点。这是邮票设计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如果说,近年来以还原油画本真为原则的邮票,或难免有画面不够清晰之虞;那么回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同样选用油画,但采用单色雕刻版的设计,如“抢夺泸定桥”是以与战火气氛相适的深紫色为基调,“过雪山”则以与自然环境相符合的蓝白为主色,不失为尝试将油画纳入方寸的好创意,在艺术效果上,既保持了油画的神韵与写实,又在雕刻版的精心设计与印制中体现出了中国风范。近年来,在油画原彩微缩的邮票设计与印制中,也进行了多元的艺术实践。如对原作进行合理准确的裁剪,将邮票的边饰与文字进行创意性设计布局,以及在印制技术上的改进更新,在表现“长征”这一重大主题上,已逐渐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小小一枚邮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弘扬着民族精神,积极传承着红色基因。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次艰难的大进军。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长征是壮举、是奇迹、是史诗。在现实中,长征又是弘扬崇高信仰、继承艰苦奋斗精神、坚定胜利信心的伟大典范,其所凝聚的“长征精神”,将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动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