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教职员证章
我手中收藏有一枚“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即“抗大”校徽。摆弄此枚校徽,引发我无限遐想。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中央任命林彪为“红大”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是中共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毛泽东亲任其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为其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及“团结、严肃、紧张、活泼”的校风。学员中,以部队抽调的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到陕北的知识青年。抗大总校在延安时期,共办了8期,招收学员29000余人。
抗大除总校外,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2所分校。1939年9月,抗大总校由罗瑞卿率领东迁到晋察冀边区灵寿县。1940年2月,又迁到太行山武乡县,靠近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1941年1月总校迁邢台。为保存干部,1943年3月,总校重返陕甘宁,驻绥德。不久,与驻延安的由抗大三分校改编的军事学院及抗大第二、第七分校合并,徐向前任抗大校长,李井泉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长工任副校长。抗战八年,抗大总校、分校共培养了十余万军政干部。
这枚抗大校徽有其特殊的意义。其造型轮廓为中华民国地图。这张地图,完整标示当时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说明1946年前即1945年“八一五”前外蒙古还在中国版图之内。同时,该校徽造型上还将我国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东三省即伪满洲国列为敌占区。更巧妙的是,徽章上校名用全线框了后,形成一个锐利的箭头,直指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伪满洲国,加上校名中有“抗日”二字,这就充分指明战斗的方向。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得这枚抗大校徽有着不同的凡响。当年吉林人在陕北抗大学习的,有榆树董速,1938年9月在抗大总校学习,后任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榆树徐奇,1939年5月在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太岳军区一纵教导队副大队长,1942年5月8日在作战中牺牲;长春张文海,1938年5月在陕北抗大学习,后任吉林省副省长。当年有一大批抗日爱国的吉林青年在抗大学习和成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