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这句话是舜说的。舜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他本人也是一个音乐家及文艺理论家。舜的这番话可能就是我们大中国美学暨文学理论的源头。以诗、歌为例,前两句是说文学的功能,后两句是说文学的形式。为什么要以诗与歌为例呢?因为,从古至今,音乐都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符号,真实地反映着时代的国势与民情,同时对民风民俗及国运有着巨大的影响及导向作用。
舜与我的家乡淮南有着不解之缘。
我的家乡有座舜耕山,无声地记载着舜治淮河的历史功绩。
因为治水,舜禅位于禹。禹继承了舜治水的事业,落户于蚌埠。禹的恋爱是在蚌埠完成的。涂山上的望夫石凝固了他与涂山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里也是禹的儿子启的诞生地。
禹把舜的诗与音乐的文脉也在淮河流域传播开来。禹本人也是个音乐家。他发明了"鼗""铎"这两种非常古老的乐器。他还用钟、鼓、铎、磬、鼗来广纳群言。这充分说明在那个时代,音乐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把音乐作为管理政事的一种方式。因为大禹而产生的《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情歌。大禹治水成功后命皋陶作乐舞《夏籥》,以表现治水功绩。这部乐舞是歌颂治水英雄的。
我也曾经以怀远民间故事为素材写过一个系列的小说,由《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发表。
为什么要和《好声音》说这些呢?
首先,因为实际上《好声音》已经成为了检阅华语乐坛演唱和创作的一个标志性节目了,对华语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十年来,《好声音》已经拥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的参与性很强。我希望这个节目好好地做下去,越做越好。
但是,我觉得《好声音》在其优势之外,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积弊”。积弊不除很难走远。
什么积弊呢?
首先,导师一定要站在音乐的立场上教导学员而且不可站到了小圈子的立场上误导学员。不要为了偏爱而对学员滥用溢美之词而把“情感私有化”。比如说,鼓励要适当,不要轻易地抛“天才”之类的虚幻光环。这一季就明显地出现了这种情况。有学员明明有明显的缺陷却不知何故被捧上了天,以至于学员感激涕零。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倾向,必须避免之!把师生情感私有化是教学的最大弊端。因此要特别予以提醒。
其次,原创歌手目前基本上还普遍处于一个肤浅的层面。什么叫“肤浅的层面”?就是囿于个人情感不能自拔。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是中国美学的基础。《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音乐要广泛地关注生活。一味地沉溺于自我则是创作之大忌。现在有一种误区,似乎只要会排列组合一些音符,拼凑一段旋律,玩弄一些技巧就是音乐创作了。他们的创作似乎是可以无限的,一天一首歌也不在话下。完全无须采风,无须体察世事人情。导师不去引导他们控制感情、走出自我、关注民众情绪反而加以谬赞、鼓励。这就失去了导师的“教育”意义。
第三,就是不要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中国美学从发端就非常重视“诗教与乐教”。所谓"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所谓“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诗与乐皆通情,情发于中,正如时下人们常说的“走心”。但作为艺术,所兴起的情感必须加以理性的约束,有所控制。不加控制的情感是成不了艺术的,那叫作“放纵”。小节放纵,大节必失。放纵即祸害,于己于人概莫例外。
诗、乐皆关乎国运兴衰、民风清浊,不是小事情。为此有了以上议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