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大江大河》很多朋友都在追,本剧剧情的开展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场景:雷东宝在小雷家村带领群众兴办企业,发家致富。宋运辉大学毕业后被分派到金州化工厂,从而利用自己的专业施展抱负。还有一个就是杨巡,一个特别有商业头脑的小伙子做生意的故事。
那么雷东宝带领群众兴办的企业都有哪些?有砖厂、预制板厂、建筑队,还有后来力排众议兴办的电线厂。其实,砖厂、预制板厂以及(面向农村的)建筑队,技术含量都不高,的确都是可以由一帮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轻而易举就可以办起来的项目。
而电线厂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了,所以雷东宝到处去挖技术人员,给予当时来说的高薪待遇。本村人和技术员发生了冲突,还让本村人给其下跪赔礼道歉。后来,他们的电线厂终于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应当是真实的,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是由当年小型的、和雷东宝他们的企业性质一样的集体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比如现在鼎鼎大名的海尔集团等等。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兴办企业发家致富,《大江大河》中体现的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靠像雷东宝这样的能人(也是强人)带领。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有一种方式也使很多农民发家致富了,而这种方式似乎主要不是靠能人的带领。
本人的邻村很多人家都生产泡沫塑料,就是那种白色的、很轻的隔热建筑材料。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厂子做这种建材,有的还开到了国外,赚的钱当然也很多。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问他们村的一个熟人:你们村咋就开始做这个了?因为我觉得农民种地行、养殖行,但开办工业项目,哪里懂技术啊!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做这个呢?而且还做的挺成功。
没想到这个熟人说:其实原来有生产队那会儿,我们村就做这个,那会儿属于副业。后来生产队解散了,还有一些人坚持做,现在终于做大了、也赚了不少钱。原来如此!他的一席话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我是70后,小时候见证农村过生产队是什么情形:壮劳力下地干活,妇女、老人从事畜牧业以及生产队的副业,其实就是技术含量不太高的手工业。比如我们三队的副业是做放中药丸子的小药盒,二队做啥您猜猜!做保险柜!都是不需要太多精密仪器设备以及多高深的技术就能做的项目!
我们邻村刚才说了做泡沫塑料、邻县做丝网,他们都做成了全国知名的产业基地,而最初他们都是从生产队那会儿就开始做的!而我们村的种种副业,都在生产队解散后败落了,假如能够坚持做下去,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如果坚持做下去,也不需要能人的带领,反正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多几个当家子兄弟一起做就行了。
换个角度说,早在生产队那会儿,上层就对农村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所考虑,让农民就地城市化,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城镇化!《大江大河》中小雷家村的壮劳力其实后来都不用下地干活了,而是在本村的厂子中当工人。当然了,还是那句话剧中小雷家村村民身份的转化,需要一个能人的带领。可问题是,哪里有那么多的能人啊!没有能人,就不能发家致富了?
在现实当中,前人给铺好的路,很多地方或者大部分地方没有一直走下去,还把原来的设备砸吧砸吧分了、当废铁卖了。而且本村也没有像雷东宝那样的能人,所以收入也很一般,遇到子女上学、疾病或者其他天灾人祸都抗不过去,经常是负债累累。而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的地方,真的是发家致富了。
而这种致富的方式,是《大江大河》所没有表现的。也许该剧编导认为,后来者的发家致富,和前人没有半点儿关系,可现实果真如此吗?
今天,谨以此文纪念老人家的诞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