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在会见电影工作者时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已经提了几十年了,可是我们一些工作同志,嘴里赞成,实际反对。
这里的几十年就是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22年。从讲话发表到今天八十几年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解决了嘛?
低头看看我们的文艺圈,电影、戏剧、文学,还是爱好那些私人,除了死人就是外国人,外国的也是死人,反映死人,不反映活人。大量封建落后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东西很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东西充斥舞台,韩流、美风、光怪陆离的东西成为审美主流,宣扬富人阶级生活、奢靡无度、放纵个性成为娱乐主旋律。而我们却享受其中,津津乐道,推崇备至,流量跑满。如果我们的社会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那么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就应该为之改造,但是我们发现这一领域至今还是个大问题。许多人甚至是共产党人也热心搞和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不是咄咄怪事!
今天很有必要重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讲话,真正的明白我们的文艺到底要怎么改。80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些具体的细节成为了历史,但是其基本原理和指导思想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毛主席实现了伟大的变革,将文艺舞台的主体形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外国死人活人等精英形象转变为工农兵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形象。更是将历来人民大众受苦受难的形象向审美中心形象的转变。尤其是第二个转变,真正实现了大众文艺代替精英文艺的转变,这不仅是文艺领域的转变,更是政治文明领域的革命。
不要小看这两个转变,在人来历史发展以来,在阶级斗争的历史中,人民大众虽然反抗过,斗争过,造反过,也胜利过。但是在社会的文艺领域也就是精神思想世界,却从来没有成为过主人。可以说,毛主席当年喊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仅是物质肉体站起来了,更有精神信仰站起来了。
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却不是享有者。这就是一切社会的现实。即便是在当时的红色延安,在毛主席发表讲话后的几十年,毛主席还是发现占据社会历史舞台的仍然是各种精英包括红色精英,劳动人民从来没有进入过舞台中心。即便是偶尔进入舞台中心,也是一种受苦受难的形象,一种悲悯可怜的形象,而不是真善美的形象,不是高大全的审美对象。
毛主席说:文艺座谈会我讲了话,放了空炮,以后二十几年没有整个抓文艺战线,结果长期以来照样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统治地位,尽是那一套,劳动人民只是打武场、跑龙套。现在要改一改,让劳动人民当主人,才符合我们现在的情况。我们过去没有演戏的、画画的,医生也很少。成分还是要看的,但不要唯成分论,看表现,地主、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背叛地主、资产阶级就可以了。
这种现象,不仅延安时期如此,建国后几十年也是如此,今天还是如此,这个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也就是毛主席的讲话精神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纪念,一直在喊口号。但实际上我们的文艺作品依旧还是那一套。这是为什么?因此,信其言,更要察其行。不要完全相信什么事一提倡,就能搞好。就像当年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不是提倡到现在80多年了,但是演出来的呢,还是帝王将相,不下农村,不到工厂写小说、写诗歌、画画,也是一样,老百姓看不懂,不喜欢看,这些人又出来批评老百姓不懂审美,老百姓在他们眼里又成了“矮矬穷”的形象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要么就是没有真正懂得毛主席的讲话精神,要么就是懂了,却故意为之。到底有没有人真正理解且实践了的呢?看看当时的八个样板戏以及后来一系列文艺作品,就实现了毛主席《讲话》所要求的两个伟大转变,真正让以工农兵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占领了舞台中心,并且把劳动人民的形象由受苦受难的悲剧形象,上升为高大全的审美形象,并且使高大全的创作方法成为创作工农兵形象的最典型最深刻最本质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圆满完成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伟大历史任务。样板戏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就反映了劳动阶级历史地位根本改变。他们不再是舞台上让人们流泪可怜形象,而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是凝聚着真善美所有元素的美的化身,是人们崇拜和向往的审美对象。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万岁!
样板戏开辟的大众文艺和大众政治文明万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