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察
神华集团:绿色发展见真章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成为我国首个两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关键词,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截至20'...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成为我国首个两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关键词,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截至2014年底,神华神东已累计投入生态环保建设资金26.3亿元,矿区全面建成“三废”处理设施,生态治理面积达240平方公里,治理面积是开发面积的1.4倍,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的3%—11%提高到65%以上。
据介绍,神东矿区位于我国历史上以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著称的第五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北缘的过渡地带,被列为国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神华神东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开发建设,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再造,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建立了以年度政府水土流失补偿费返还资金为主,以吨煤提取0.45元治理基金和公司专项与基建费用为辅的长效治理保障机制。矿区30年的发展共享体验,让公司的干部职工对“绿色”“生态”有更清晰的认识。前不久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在神东受到追捧,他们对“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规划表示深刻认同。 这些年来,神东不但没有因煤炭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恶化,反而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在荒漠化地区建成大片绿洲。神东创造性提出“采前防治、采中控治、采后修复”和“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的“三期三圈”科学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组建企业生态环保专门科研机构。同时联合科研院所,围绕绿色发展、环保建设开展了30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在2006年获得“中华环境奖”,有4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7个煤矿被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及“绿色矿山”。 神东不断破解煤炭大规模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难题,实现了环保建设从投入型向效益型的重大转变,促进了地企的可持续发展。经过治理后的矿区,每年的大风沙天数比过去减少了2/3以上,经乌兰木伦—窟野河输入黄河的泥沙每年减少2000万吨以上;商品煤的混沙量因此降低了3.74个百分点,吨煤增收1元左右,每年因此可增收数千万元至两亿元。当地农牧民的75万亩耕地因生态、气候改善而获得稳定收成,并催生了林草绿化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地方群众提供5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本文章摘自12月17日《人民日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