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轻轻一拧,蓝色的火苗就点燃了,烧得很旺。”对年近五旬的冷湖居民王海来说,2015年3月25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家用上了天然气,且在冷湖是第一家。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是用煤炉取暖、做饭,房屋到处都被熏得黑黢黢的,煤气中毒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冷湖镇生活了37年的回族居民马二海感慨地说,“从没想能用上干净的天然气,今天真的就通到家里来了!” “烧了20多年的煤,扛了10多年的液化气罐,每年冬天最头痛的事情就是洗澡。”今年65岁的倪大妈说,现在再也不用为洗澡、做饭发愁了。 2013年12月21日,冷湖镇最后一台煤改气锅炉点炉成功。完全依靠煤炭取暖、供暖的历史在冷湖镇画上了句号。冷湖正式进入燃气时代,也因此而更加干净、温暖。 冷湖通上天然气,同样离不开石油人的不懈努力。2013年7月31日,狄万明来到青海,8月5日到达冷湖,仅仅3个月后的11月7日,冷湖的天然气锅炉投入使用;半年后,冷湖居民生活用上了天然气。 “冷湖出产天然气,却用不上,老百姓还得从外地运煤进来,烧煤环境污染大,一到冬天,甚至冷湖人个个都变黑了。”狄万明说,由于输气管道、加臭工艺装置等存在的问题,冷湖守着气田却长期无福享用干净清洁的天然气,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经过积极协调,冷湖决定启动冷湖天然气工程。该项目总投资760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出资300万元。项目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11月完成土建及总长约7.4公里的天然气城市中压管网铺设工作;2013年完成冷湖镇区集中供热煤改气工作,并投入使用;2014年9月开工建设入户部分,12月完成,并于2015年3月正式为镇区居民和各单位食堂供气。 随着天然气通入冷湖,冷湖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此同时,在用气价格方面,冷湖也享受到了低价气的“福利”。在狄万明的协调下,中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将冷湖民用气定价为1.002元/立方米,每立方米比周边城市居民用气价格低0.528元。 如今,卢旭梅每天做饭烧水都用天然气,洗澡也不再用太阳能热水器,而是改用天然气壁挂炉了。“壁挂炉随时都可以用,不像太阳能,天阴下来就没有热水,最主要的是用天然气花费也不大。”她大致算了算,全家生活全部用气,一个月也就几十元,确实很划算。 洁净的天然气每天从200公里外的青海油田南八仙源源不断输送到冷湖镇,今日,这座高原小镇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干净,镇区工业污染实现了零排放。卢旭梅说,是中国石油的“福气”改变了她的生活状况。 “中石油援建的天然气项目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供热效率,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真正让冷湖“暖”了起来。”赵永寿由衷地说。 智扶冷湖
那仁高娃是冷湖人民医院检验科的青年医生,一年前,她从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就来到了冷湖。 “整个大街上都没有人,真是令人心慌。”初到冷湖,这个刚出校园的蒙古族女孩很不习惯冷湖的冷清,经常有离开冷湖的念头。 冷湖在青海海西州最偏远的地方,那仁高娃回家的路很漫长,每次回去得到德令哈住上一晚,第二天才能到家乡。刚到冷湖,她身边没有亲朋好友,下班后更是无聊,经常会想念家乡父老。 今年7月到9月,那仁高娃被选中,派往河北廊坊中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培训学习。“以前在学校更多是理论学习,工作后冷湖病人少,很多临床病例又没接触过,一出去才增长了见识。”在廊坊,那仁高娃有专门的老师指导,每天带着她上临床,研究分析各种病例,同时,还可以听到各科的高水平讲座。 两个月的集中临床学习,对很多病症,那仁高娃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如今,看着化验单上的各种数据,她能熟练地分析病因,对症下药也更有了底气,赢得了患者的赞许,她也逐渐觉得冷湖更需要自己,在冷湖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和那仁高娃同去的还有在医院药房工作的祁吉焕。祁吉焕在学校学药学,但没上过临床。此前,缺乏对药性的把握,哪些药不能同时使用,哪些药的使用要考虑病史及此前的用药情况,诸如此类,都缺乏临床经验。 自从廊坊学习后,祁吉焕更加关注用药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每次给病人取药,她都会认真询问病史及用药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今,祁吉焕的经验丰富了许多,给病人尽量抓最少的药,疗效却好很多。 而在冷湖行委中学,由于中石油的支持,这两年,7年级生物老师李娟觉得自己带生物课轻松了许多。 “我们这个地方一毛不拔,生物课上讲的学生都没见过,自从有了植物园,孩子们见到了实物,兴趣高了很多。”李娟说,以前上生物课,孩子们都感觉像听天书一样,因为在冷湖植物稀少,很少见到课堂中讲的生物,自从去年建成了植物园,一旦课程有需要,她都会带着学生去植物园上课,边讲解边实地观察,效果很好。 马娟玲是冷湖行委中学副校长,在她看来,自从有了植物园和地理园,与之相关的课程在全校受欢迎程度明显提高了。 “以前,孩子们对草原、大海这些地形地貌都只知道背概念,具体什么样并不清楚。如今,能近距离的观察和认识。”马玲娟说,植物园和地理园都是很好的教学的辅助,有了这两个辅助,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孩子们上课更加积极了。 8年级的撒拉族学生马昕宇跟父母来到冷湖,一直在冷湖上学,进入初中以来,生物、地理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他学起来也更有信心。 由于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冷湖生存环境艰苦、交通不便,随着青海油田生活基地的迁出,人口又在锐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专业设备不足成为制约冷湖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中,尤其以高素质的卫生人才、教育人才及必要设备的缺乏为紧迫。 了解到当地社会事业发展的如此境况,经中石油援青干部积极协调,冷湖每年都可派出一批卫生技术人员前往中石油相关医院进行培训和集中培养,每批为期3个月,所有培训生活费均由中石油承担。 在中石油医院,那仁高娃和祁吉焕由专门的老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她们不但要上临床一线接触病例,同时,还参加了医院组织和各种专科培训。“3个月过得很充实,既有实践历练,同时也扩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那仁高娃说。 对于基础教育存在的设备不足的问题,中石油及时和学校及地方政府沟通,在冷湖行委中学援建了生物园和地理园。在生物园,陈列了很多在冷湖难以看到的动植物的标本,如此,生物课程即可在生物园完成,既学习了理论知识,也更直观地加深了印象;而在地理园,孩子们可以通过地球仪、地形地貌模具,知晓冷湖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我们建设植物园、地理园,就是要这里的孩子也能知晓外面的世界,扩展他们的视野,让每个孩子都不输在起跑线上。”狄万明说。 (本文章摘自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