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飞冲天的中国第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上,中国电科自主研制出的多项产品确保了信号传输畅通。中国电科自主创新生产的激光雷达、整体系统和预警机等产品,正大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电科在军工电子和信息化领域具有无可争议的行业地位和品牌优势,并已初步建成覆盖全球重点市场的外贸营销网络,多项产品在全球市场稳居第一。”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说,中国电科要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旗舰型企业。
自力更生打破国际垄断
好似白色鲸鱼,电缆系住“肚子”,飞在百米高空,守护你我安全——这道独特的景观首次出现在2010年的世博会,之后,在亚运会、珠海航展上都可以看到一个浮在空中的大型白色气球,这就是中国电科自主研制的最新浮空器,搭载了视频监控设备,也被称为“天眼”。
“目前,国外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中国电科浮空首席科学家徐忠新介绍说,中国电科用了10年掌握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
浮空器之所以被称为“天眼”,是因为它可以背负高倍高清摄像机、可见光高清摄像机、红外相机、气体浓度探测仪等设备,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360度监控地面、低空、水域的移动目标和人群活动情况,对重点区域的动向了如指掌,还能实现对方圆10至100公里的区域定点全景扫描。
要让这个“气球”实现这么多功能,并不容易。徐忠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中国电科从2003年就开始艰苦研发,逐步攻克各种难题,研制出不一样的球皮、不一样的气体和不一样的缆绳,从而让浮空器能在百米高空连飘5至10个昼夜,甚至能抵抗10级台风和雷暴天气。
球皮由特殊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做成,质量轻、强度高、不易变形,一块巴掌大的小小球皮,即使是两个强壮的男士也很难将其撕破。中国电科的浮空器已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进军世界挺起民族脊梁
2011年11月23日,一架驮着“大蘑菇”的预警机腾空而起,从我国西部飞越喀喇昆仑山,飞出国门。这是中国向外方交付的第一架出口预警机,标志着我国预警机已从“自力更生”步入“进军世界”。
预警机又称“空中帅府”。长期以来,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少数国家拥有预警机研制能力。对自主研制预警机的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王小谟坚定地回答说,“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爆发,国外卡住几个配件,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才行。”
为了研制预警机,在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遭国际封锁等背景下,以中国电科为主导,一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建立起来,他们克服了体系架构、全机电磁兼容等数百个难题,突破了系统探测等100多项关键技术,才取得技术突破。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中国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从而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全世界面前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预警机的各项指标赢得了购买方的肯定和赞赏,中国因此成为继美国、以色列、瑞典之后世界上第四个预警机出口国。2011年至2014年,已出口4架预警机。
树立品牌引领国际水准
2011年至今,连续4年在国际权威统计机构IHS的排行榜上位列全球视频监控企业的第一位;代表行业内世界最高水准之一,核心产品中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出口额最大的安防厂商……这一系列荣誉来自于中国电科旗下最大的上市公司海康威视。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表示,从2003年进军海外市场、赚到第一个100万美元,到业绩超越绝大多数国际一流公司,海康威视仅仅用了10年时间。“一个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并确立发展战略目标,没有理想,就不可能有品牌。”陈宗年说。
“至少在2008年以前,安防领域的中国企业想要在海外打响品牌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初拓海外市场时的艰辛,以前一直负责海外业务的陈宗年深有感触。但是,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不少国际买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整体形象快速提升、产品质量同样国际一流的中国企业。“与更老牌的欧美安防品牌相比,我们的价格更有竞争力,但又不是以低价取胜,我们胜在高性价比。”陈宗年坦言,正是这种定位,不仅为企业此后大举进军国际安防市场找到了准确的切入口,也让“海康威视”这个品牌的附加值得以提升。
现在的海康威视可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和模拟监控系统等硬件设备,营销及服务网络已经覆盖美国、巴西等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章摘自6月29日《经济日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