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记者19从在京召开的国家公园工作推进会上获悉,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50余位院士和知名专家,全面评估的首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结果显示,首批国家公园科研平台、国际合作、社会参与评估指标优秀比例为90%以上;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优秀比例为75%;科普宣教、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优秀比例为70%和80%。
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介绍,2023年,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实施,《国家公园法》立法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以来共投入资金近70亿元,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九寨白马—摩天岭、大相岭—邛崃山种群间黄土梁、泥巴山等重点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大熊猫局域种群的栖息地连通和跨域交流。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打通虎豹跨境通道,东北虎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0只以上,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提升到50%以上,野外监控设备多次捕捉到野生东北虎活动踪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改善,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统筹保护和发展,新发现雨神角蟾等17个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舰物种时隔十多年重新现身。”唐小平说。
与此同时,首批国家公园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提档加速。截至目前,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已面向首批国家公园开放使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可实时传输的无线红外相机等野外监测终端已有两万余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基本覆盖全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大熊猫遗传数据平台,掌握了500余只大熊猫的DNA档案信息,建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唐小平说。
(责任编辑:王婉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