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4.9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6个百分点。我国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不断强化,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海洋数智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海洋外贸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海洋经济延续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资源供给稳步提升
作为蕴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资源宝库,上半年,海洋能源、食物及水资源供给稳定增长。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6%、10.5%,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6.4%。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渤海油田“旅大5-2”油田二次调整项目、恩平21-4油田开发项目相继投产。
“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超5%。上半年,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投产,深远海养殖装备“经海七号”和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成功出鱼,进一步夯实优质海产品供给基础。
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取得显著进展。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项目一期工程第4条生产线调试成功,已具备日产12万吨海淡水的供水条件,将助力完善多元供水体系。
上半年,全国批准用海面积同比增长16.9%,项目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为更好推动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效有序配置,沿海多地积极探索海域管理新方式。浙江台州开展海域使用权网上交易,依托浙江省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平台完成首宗海域使用权出让;广西北海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交海即交证”登记模式,实现成交后5个工作日内取得海域不动产权证书。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培育海洋传统产业新优势、激活新兴产业新活力、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是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通过打造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机制,塑造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海洋产业生态,“蓝色引擎”动能正持续增强。
上半年,全球新造船市场持续活跃,我国海洋船舶工业交出亮眼成绩单。海船新承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超24%、31%和23%,三大造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船型研发与设计能力同步提升,上半年行业推出多种绿色环保新船型。
海洋旅游进入繁荣发展新周期,旅游市场供需两旺。上半年海洋旅客周转量、海洋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9%、5.4%。随着一系列邮轮经济支持政策密集出台,邮轮经济加快复苏,上半年共有23艘邮轮运营206个航次,邮轮旅客运输量近50万人次。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速回暖。上半年新承接订单金额为去年同期3倍,海洋油气、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渔业等装备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吊装成功,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深蓝2号”实现陆地完工,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大型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丰华23”号正式交付。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稳步发展,海洋药物研发有序推进。具有维持血脂健康水平和增强免疫力的双功效磷虾油新品发布,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顺利完成一期临床试验,“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项目抗乙肝病毒新药LY102获临床准入。
海运贸易持续回暖
在外需回暖、外贸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等一系列积极因素影响下,海运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高于一季度1.4个百分点。受全球换船进入高峰期和船舶绿色低碳转型等因素影响,船舶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1.1%;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2.3%。
沿海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步伐加快。上半年,我国港口新增7座大型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完成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舟山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全流程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完成,福州港江阴港区8号、9号泊位改造实现零排放、全电动码头,上海港洋山港区首次完成了国际集装箱绿色甲醇加注。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沿海干线枢纽港岸电设施覆盖率超过90%。
海运外贸航线网络不断完善。“武汉—南沙港—东南亚”铁海联运线路开通,泉州港口岸开通首条直达印尼海运航线,陆海新通道“澳大利亚—湛江—遵义”海铁联运线路开通,“江西南昌—厦门港—沙特阿拉伯”开启多式联运通道,厦门港分别新增日本、马来西亚东马地区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航线。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延续较快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海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统筹推进海洋经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建设,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和增强海洋经济向好态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纪文慧)
(责任编辑:朱晓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