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金色为底,紫红色的龙纹图案跃然纸上;桑皮作画,西湖八景之一雷峰夕照熠熠生辉;乌木彩绘,锦云造型展示硬派武侠魅力……走进浙江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王星记)展览馆,可见上百款扇子陈列其中,令人目不暇接。
杭州王星记前身是始创于1875年的王星斋扇庄。这一拥有近150年历史的老字号没有“倚老卖老”,而是注重创新开发,将制扇与书画、雕刻、镶嵌、剪贴等技艺结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展跨界合作,主动寻求产业发展的风口。
方寸之间绘就大千世界。目前,杭州王星记产出的扇子已有19大类1万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工艺用上新型装置
杭州自古就是制扇名城。晚清时期创建于此的王星斋扇庄,尤以手工制作的黑纸扇闻名。
历经时代风云变幻,1983年的一次改革开启了杭州王星记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彼时,属于公有制企业的王星记扇厂大胆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成立扇子研究所,开发塑料微风扇、绢花扇等新产品。到1985年,王星记扇厂拥有16大类3000多个花色的产品,年产量突破620万把,成为全国最大的纸扇生产商。
进入21世纪,王星记扇厂完成市场化改制和资产重组,成为国有控股公司。2008年,杭州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杭州王星记的工作室内,窗明几净的生产环境中,制扇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拉花、打磨、穿扇骨等工作。
杭州王星记发展部经理王珏表示,市场不断变化,制扇老字号想走得更远,肯定要依靠创新,不管是款式还是工艺。
针对人工敷扇面过程中,将扇面与扇骨对齐粘接时偶尔会出现错位,导致扇面报废的情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杭州王星记总经理孙亚青带领团队发明了折扇自动敷扇面辅助装置,并已获得专利授权。
该装置通过固定扇面的伸缩箱结构,配合吸附扇面的负压气泵结构,对扇面进行定位,使扇面沿着既定路线移动,与折扇主体粘接固定,规避人工敷扇面出现错位。
王珏介绍,杭州王星记的扇子制作工序复杂、精细,且不同扇种使用材料不同,所需工艺工序又有明显差别。以檀香扇为例,工序包含造型、装工、拉花、磨工、烫花、绘画、雕刻、拷钉、串带等。
截至目前,杭州王星记累计获得国家专利保护60多项,近两年新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5个。
开展文化创意活动
4月中旬,由杭州王星记制作的乌木细刻彩绘画金扇“杭州亚运——莲韵”、真丝印花书法排茄扇“茶来扇往”、真丝排茄扇“茶香扇”等文创作品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亮相,吸引了不少外国客商咨询、下单。
在没有电器的古代,扇子既可引风纳凉,又能作为配饰。在现代社会,相比纳凉功能,扇子的文化属性则更加突出。
2022年,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支持举办老字号文化创意活动,创作富含时尚元素、符合国潮消费需求的作品,延伸老字号品牌价值。
孙亚青相信,通过挖掘新元素,扇文化仍可在时尚风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杭州王星记推动扇子产品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大力开展跨界合作,涉及游戏类、美妆类、服饰类、食品类、影视类等行业。
“面向国内消费市场的同时,杭州王星记通过高端定制积极走出国门。”王珏介绍,杭州王星记多次承接国际性会议、赛事的纪念品开发工作。杭州王星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了解。
杭州是知名旅游城市,拥有西湖、良渚古城遗址、京杭大运河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既为杭州王星记产品创新提供了灵感,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2010年,杭州王星记打造了集销售、参观、体验、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文旅融合发展为热点,以历史文化为特色,以精湛技艺为亮点,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扇艺。
王珏介绍,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以来,公司大力开展非遗研学游、宋韵杭式生活体验等活动,与旅行社、教育机构、大中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对接,每年接待团队参观200多批次,参观体验人数超3000人次。
“现如今,杭州王星记的扇子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旅游产品销售。”王珏说。
“公司多年来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工匠,确保传统制扇技艺能够薪火相传。”孙亚青说,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融合工业设计、旅游商贸等功能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型,杭州王星记的思路、理念在变,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精湛手工技艺的坚持和信心。
(责任编辑:王婉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