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根据督查情况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以奖惩分明促勤政有为。
官越来越难当,早就该成为共识。至少在四五年前,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后,不少涉事官员都会在内部作如此感慨。那时所谓的“官不好当”,还多是指的是极端恶性事件后,汹涌的舆论压力。网络围观,敦促当事部门积极促进事件妥善解决,成为事后问责原动力。
不过民间舆论,毕竟隔着一层,且多是偶发的。曝光出失范行为本就是小概率,形成全网关注热潮,并凝集成持续推动力,更少之又少,可遇不可求。不能指望行政勤勉,约束公权,全靠外部监督倒逼。
恶性事件中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一般已不是可以文饰过去的“小纰漏”,很多都非渎职懒政等行政失责,有些还要负刑责。这种“极端之恶”,即便没有舆论盯梢把关,相信司法这关,也很难脱身。相反一些手捏“混”字诀,信奉“干得越多错得越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尸位素餐,全无作为,只望平稳拖到卸任之时的庸官,因占比更多,可能对公益损害更大,这才是不易发觉的官场“庸常之恶”。
指望外部监督敦促其勤勉起来,几乎不可能。只有系统内部的规范奖惩,才是让官员不敢懈怠不作为,不敢庸懒磨洋工的关键。而6日国务院常务会上,一大议题正是根据督查情况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以奖惩分明促勤政有为。
赏善罚恶,奖勤惩懒,对落实重点政策成效较明显的20个地市、20个县区,对督查发现问题整改有力的6个省级政府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实行“免督查”,并采取多项激励措施。相应的,在三令五申之下,还敢顶风作案,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各种不作为的多名干部,也都遭到开除、撤职、降职、记过等方式的问责。
勤政诫勉,惩治庸懒,这个会议释放出很好的信号。现在不是说你浑浑噩噩混日子,也能安稳混到头。近年整肃风暴下,官场怪现状之一就是——以“要求严了”“规矩多了”为借口,滋生出的“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饭不吃了,酒不喝了,该办的事也不办了”。
以前“基本不管事、不擅权,为人谦和低调”,做个“老好人”式不作为的庸官,现在行不通了。“无为也是过!”全面撒网,系统督查审计,“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就对了。只有公职人员时刻绷紧勤勉之弦,民众的各项法定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就如之前所述,疯狂敛财动辄亿万的贪官,或无视法纪甚至草菅人命的昏官糊涂官,确实可恶,但也很招眼。现在“勤勉会议”则是让我们认识到不作为混日子的庸官们的危害。公职人员价值评判标尺只有一个,就是为民谋福,积极作为,而非能躲就躲,推诿卸责,但求无错的保身主义。
只要你还处于行政序列之内,若还抱持撞钟混日子心态,接下来的日子,恐不大好过了。破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问题,就需要拿出审计督查后的问责铁律。狠刹“绵软拖沓懒政”,重拳整治不作为。
整治风暴越强,监督力度越大,推进越顺利。同时引入民众监督,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落实民众知情权,增加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拓展民主评议、考察考核等监督方式,让内部监管、民众监督和大众媒体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权力才能始终处于外部监督目光审视之下,才不敢偷奸耍滑,拖延磨蹭,消极怠工。
不指望几次诫勉约谈能治标治本,也不靠运动式执法“风暴”,而应是长效制度化产物,让这个头上紧箍咒永不过期。问责治庸是动真格还是花拳绣腿,民心是最好试纸。这是一种动态的行政改革,既要顶得住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的阻力,也要反思执行细节上的缺憾,不能像多年前都不敢点名的审计那样,而要掀起问责风暴,重建官场责任伦理。如此才能沿着勤勉务实方向,驶向政治文明新境界。(李晓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