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1月27日召开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的措施,壮大实体经济基础政策。会议指出,用好和创新金融工具,支持工业增效升级,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金融是工业的血液,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壮大实体经济基础尤为迫切。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每一项任务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刚刚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又专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资本对企业的精确投放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供给体系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润滑剂。
然而,我国金融资本却时常“溜号”,与实体经济若即若离。据统计,2015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4.30%,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多。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却累计下降5.8%,导致投资乏力。大量资金可能流入资产领域,造成资本市场暴涨暴跌。
事实上,眼下我国大量金融资本正滞留在股市,在云里雾中像幽灵一样游弋飘荡,总归不是好事。
这是因为金融有着独特的专业壁垒,也有不能免俗的“势利眼”,嫌贫爱富。工业企业兴旺时,金融、整天围着转,追着放贷,而一旦工业企业不景气,金融则绝尘而去,往“钱生钱”的其他地方钻,银行的好多金融产品都是这样,把为实体经济造血的义务抛之脑后。
其实银行不明白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坚实壮大的实体经济,银行单方面想存活下去或者活得滋润点,是不可想像的。华尔街的教训应当引以为鉴。当年,华尔街的大银行“创新”的许多金融产品,都是搞投机买卖,结果酿成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全世界的人们还生活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美国当局从噩梦中醒来,在救助大银行的同时,不得不把眼光重新投放到实体经济上,大张旗鼓地推动再工业化。
当下,我国实体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关键时刻更需要金融的坚守相助,金融要与实体经济同甘苦共患难,银企联手,共度难关。
有鉴于此,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个指导性意见是应时之举,可解燃眉之急。
加大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的信贷支持,这是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也是银行未来赢利的增长点。而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可为经济发展增添绿色能量,助力经济结构改革。
在新经济尚未占据主导地位的眼前,传统工业企业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不可偏废。通过并购贷款、发行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等筹集资金开展兼并重组,来推动改造传统动能显得特别重要。这其中,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支持地方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代偿补偿等业务,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出清“僵尸企业”更需要金融助一臂之力,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银行要不顾情面,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支持化解过剩产能。银行在处理“僵尸企业”善后工作上不能退缩,要协助地方政府妥善进行企业破产、职工再就业安置,保证“僵尸企业”出清而不出乱子。
此外,在拓宽融资渠道、整顿金融服务等方面,会议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举措,体现了政策的及时性和可操作性,都有着先行一步的金融创新思维。
在经济结构改革的大潮中,金融和工业企业应同舟共济,坚守岗位,相互提携,为经济稳步提升作出各自的贡献。(蔡恩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