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下午,央行、银监会发布房贷新政,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
至此,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政策期待,又一次靴子落地。
很明显,这一举措,是对接着上个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当时的会议公告中,“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给予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如今,央行已发布了房贷新政,政策出台可谓是“加速度”。
利好需要市场消化,一些正面反馈,值得预期。一方面,中央持续出台利好政策,释放一部分百姓购房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在已走到拐点之际,房地产商们也应该完成角色转换。在“适当降价”的明智选择之下,必须进行时不我待的转型升级。
而从经济逻辑来看,房贷新政往往产生的影响绝非是针对地产一个领域,它带来的变化,可谓是多元。房贷政策变化,具有立竿见影的市场作用,产生的去库存势能,也将在产业链上下端形成良性流动,从而产生实体经济一定的联动性。
更为重要的是,房贷新政,背后对接的是重大民生工程。这次新政策的主要内容,在于“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而有一个群体将得到显性受益,那就是进城的农民工。
对于那些在城镇化进程中转换身份的农民工来说,融入到城镇,首先就要解决居住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贷款门槛。相对而言,公积金覆盖农民的比例并不高,农民工要进城购房,绝大多数是要考虑进行商业贷款。以往商业贷款都有着首付高比例的限制性措施。此次房贷新政的首付调低,就着力解决了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广大群众们所关心的关键问题。
农民工融入城镇,是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的重要关键,也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物化成果之一。他们的需求呼声,也是民生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所在:除了要保持农民工收入继续成长、房地产价格稳定以及廉租房建设的步伐加快之外,通过降低购房的刚性门槛,让部分农民工对“居者有其屋”的需求提前得到满足,也是民生政策力推的一种表现。
“城镇化还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如此说到。而允许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既是对城镇化的落地,也是房地产可以依仗的增长极。而房地产在其中的角色,可谓举足轻重。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农民工盼望“安得广厦千万间”,也是对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呼应。而国务院选择在春节来临之前释放利好,也正是这个立意。(谢伟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