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此番总理祭出“惩罚性赔偿”、“市场退出”这两个“撒手锏”,既是清理门户的硬约束,也是深谙市场规律和消费者心理的举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会议指出,要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品质,建立惩罚性赔偿和市场退出等机制;完善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督促落实不得对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的要求,破除地方保护, 打击“骗补”行为。
全国两会在即,李克强总理又把目光投向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相信此举会为已经非常火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添一把火。而在政策与市场的多重互动语境下,新能源汽车也注定会真正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事实上,从去年9月份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算上刚刚召开的这一次,新能源汽车已经四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不仅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座谈会也在去年10月召开。而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还专程到安徽江淮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考察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情况。
可以说,总理心心念念所系,无非是寄望新能源汽车能成为制造强国的“利器”。关乎行业与产业,也关乎能源与环境,更关乎提振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国之大事”。
当然,在经历了最初的“野蛮生长”之后,这一产业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也进入总理视野。国家既要继续大力扶持,更要强力规范,以促使这一产业健康发展。此次常务会议提及的破除地方保护, 打击“骗补”行为;建立惩罚性赔偿和市场退出等机制,等等,不仅口气凌厉,相关措施也前所未有、刀刀见血。
举凡一个行业、一种产品能不能成长起来,在其萌动、初发阶段,总理关注、政策扶持当然必不可少,这也是近年来总理频频照拂新能源汽车的深意所在。但政策毕竟不能取代市场,总理的意志也不能替代消费者的决策。新能源汽车好不好、有多好,最终还得经由市场来选择、决断。也因此,整车品质、性价比等等“细部”问题,必然会成为制约产品覆盖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此番总理祭出“惩罚性赔偿”、“市场退出”这两个“撒手锏”,既是清理门户的硬约束,也是深谙市场规律和消费者心理的举动。不必讳言,新能源汽车走过了最初的草莽阶段之后,如果依然躺在“政策市”上面高枕无忧,不仅不可能担当大任,甚至还会因为有政府资源和公权力可以依恃,而不思进取,进而成为总理的负资产。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分新能源汽车质量不过关、性价比不高的吐槽时有发生;而各地出于政绩或者利益考量,也一再降低进入门槛,“换个马甲”就搞新能源的现象并非个例。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部分电动汽车厂和租赁运营公司,竟然以循环使用电池组来装配整车,尽管其目的在于骗取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量补贴,但若继续纵容,必将从根本上搞乱市场。
这样,一方面完善准入条件,避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另一方面严厉罚则,改变以往的“补偿性赔偿”为“惩罚性赔偿”,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实施精准惩戒,不使罚则沦为事后通过赔偿补办手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已经实行这一赔偿原则。如果新能源汽车也能实施这一原则,并辅以退出机制,则必将披沙拣金,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使真正有志于新能源的车企脱颖而出。
至于“骗补”现象,本质上仍属于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很简单,在汽车这样高度市场化、相关数据比较透明的行业,“骗补”现象并非隐藏有多深、乃至难以发现,在一些地方,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政府部门甚至也参与其中,监管部门不应该全然不察。总理此番提及“破除地方保护”,可谓切中了这一现象的命门。
前不久,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已联合下发通知组织专项检查,对查实的骗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检查和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专项检查当然很有必要,但相关部门也应该从总理的喊话中找找自身的问题,积极行政,及时跟进,完善标准与制度,加强监管,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
毕竟,新能源汽车在国内迅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当此之时,惟有以绝大的努力,搭一把手,助一把力,添一把火,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弯道超车。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理的凌厉表态或将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从政策的扶持到市场的自在自为。(黄羊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