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0日电 题:体育产业的一场“及时雨”——专家解读《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记者 林德韧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中国体育产业也由此展开了一轮快速增长。46号文发布5周年以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体育产业增加值保持了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居民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不过,与此同时,税费政策落地、体育用地的规划与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成为许多体育产业从业者进一步拓展业务的瓶颈。
在“46号文”颁布5年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此话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多位体育产业专家,专家们认为,《意见》对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场“及时雨”,但围绕《意见》中提出的问题,仍需要细化落实,才能够真正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标:解决体育产业的痛点问题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意见》更多地从落实的角度去解决原有体育产业政策落地当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所以当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梳理已有政策存在的落地的难点,实际上是花了很多力量的。另外,我觉得是这个文件当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表述,叫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就是说经过五年的发展,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体育产业有了一个真正的战略性的定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在这个时间点上出台这份文件,我个人理解有两个关键原因,首先是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些关键的体制机制性因素还没有得到解决,在体育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矛盾越来越突出,包括融资难的问题、体育设施用地、因体制性原因造成的成本过高问题等等,已经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另外则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在中美经贸摩擦、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扩内需、保增长的任务很紧迫,体育消费作为新型消费,无论是根据先发国家的经验还是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很大的潜力,能够为扩内需做出更大的贡献,但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培育引导,把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王雪莉认为,《意见》中提到的很多措施直击了体育产业的一些痛点问题,比如以前健身房的水电收费是按照娱乐业标准,一些厂房改为体育用地过程与以往土地使用政策不匹配等问题,在《意见》中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说法,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
亮点:“务实”与“融合”
王雪莉说:“我个人认为第一亮点是直击痛点问题。第二是《意见》当中特别体现‘融合’的概念,包括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体教融合等等,而且明确提出了‘融合’应该怎么去做。针对以往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的政策壁垒,《意见》中也明确给出了负责的具体部门,这实际上也是比较强的一个政策声音。第三个,我觉得《意见》中也提出了一些很明确的目标,比如说强调的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冰雪产业的总规模等等,这也体现出政策务实的一面。最后,提到了‘一带一路’,即体育如何去助力‘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互通和文化交流,将体育的外交功能和体育的文化传播功能体现得非常好。”
王裕雄表示,《意见》里面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目前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除税收问题、场地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外,还有融资难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赛事资源开放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后续发展。
王裕雄说:“近年来,我在各种场合接触到的一些企业对这些问题的反映都比较多,甚至还有不少意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见》中的很多举措都是‘及时雨’,相信这些举措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和市场带来信心,让社会各界看到决策部门坚定不移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决心。另外,《意见》除了直面问题,其解决措施的深入务实性也值得肯定,例如在之前的政策文件中,包括46号文在内,都强调了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都提出要保护知识产权,而《意见》除了继续强调保护知识产权之外,还明确提出了‘建立体育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完善评估制度’,这就为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的形成、体育无形资产多元化的价值实现方式以及资本运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而这一措施也是之前文件中所不曾提到的,这很能反映出《意见》的深入和务实。”
体育学者、体育产业专家易剑东认为,《意见》体现出有关部门对发展体育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一些更为具体的细节方面,仍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细化,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易剑东说:“以我比较熟悉的马拉松为例,现在马拉松办赛面临三大问题。第一大问题就是城市政府对安保、交通、卫生、医疗等等这些赛事必备要素,怎么担责任?包括经费分担和成本的核算,这一块有一定问题。第二个就是市场招标这个环节依然有不完善的地方。第三个就是办赛的市场主体有公司、有媒体、有事业单位,这块没有一个基本规范。现在有很多部门负责,但挑战是能不能做出细则来。比如安保,一场足球比赛,中超、中甲到底需要多少保安,是1500还是2000,还是200还是100?安保的专业化、市场化怎么搞?一场马拉松到底应该有多少保安?现在有很多不必要的安保成本,如果出一个细则,让大家有章可循,这样才会比较规范。”
期待:“支柱性产业”的美好未来
王裕雄说:“关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际上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有一个标准,比如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该到4%。我个人认为意见中提到‘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该是在强调体育产业增加值未来要达到一定的体量规模,在国民经济中要占到一定比例。基本上目前大多数先发经济体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概也在这个水平左右。如果抛开这些客观标准,我认为体育产业还应该在吸纳就业、关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乃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上发挥显著的作用,从体育产业的自身特征和优势来看,是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这一点的,这就要求体育产业在规模增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结构、不断提高体育服务业比例,同时要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说:“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这个手段的目的是推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其实也还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人的身心健康,到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美好生活。体育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这是可能的。从消费的业态发展来说,我们传统消费比如吃的、住的、穿的消费占大头,那现在慢慢地,生活方式的消费占大头了。打个比方,一个月吃饭的钱可能花一千块钱,但是参与运动、跑马拉松,可能要两三千块钱,这样体育的消费在家庭支出里边可能占比就高了,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当生产力足够发达时,可以把人类从劳动当中解放出来,每个人都拥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那度过闲暇时间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体育,所以将来人的生活方式占消费主导的时候,它必然带来体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王雪莉说:“全民健身的背后是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这对于从事这个社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有推动作用的。体育产业又属于绿色经济,吻合了我们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最后,体育产业的‘支柱性’体现为体育产业和民生的高度关联。那么参与或者观赏体育运动实际上本身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从改革的大主题来说,如果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么自然而然体育产业就会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支柱力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