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高盛“道德黑幕”震动美国

字号+作者:吴成良 李珍等 来源:北京日报 2012-03-28 12:4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高盛公司一名高管14日在《纽约时报》上刊登辞职信,持续搅动美国。在辞职信中,高盛执行董事史密斯抨击公司“道德败坏”、揭露同事把顾客称为“傻瓜'...

 
    高盛公司一名高管14日在《纽约时报》上刊登辞职信,持续搅动美国。在辞职信中,高盛执行董事史密斯抨击公司“道德败坏”、揭露同事把顾客称为“傻瓜”,将从客户身上赚取最大利润放在首位。德国《图片报》15日说,这是来自华尔街内部的“起义”。《澳大利亚人报》认为,它预示着美国银行体系“信任坍塌”。这封1277个英文单词的辞职信可能创下“史上最贵信件”的记录,高盛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4日收盘下跌4.17美元,21.5亿美元市值蒸发。有160多年历史的高盛现在是华尔街的象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高盛遭受诸多批评,美国《滚石》杂志的一名作者曾称它是“吸血乌贼”。目前,高盛公司已经紧急发动公关反击,但效果未明。这封辞职信对美国社会的刺激已经远远超出了华尔街和纽约,正引发一场金钱与道德、资本与权力的争论。

    辞职信风波席卷美国

    “高盛离职高管的临别回马枪震动华尔街。”美国《洛杉矶时报》15日说,史密斯对高盛“失去道德罗盘”、“有毒和破坏性的”公司文化的公开谴责,就像“投下了一枚榴弹炮,炸掉了高盛公司”。《华尔街日报》说,因大胆逐利而常遭批评的高盛集团再次被推到灼目的聚光灯下。
    俄罗斯《真理报》将史密斯的信件称作一份对高盛的“严厉的控诉书”。史密斯在信中说,“人们谈起欺骗客户时是如此冷酷无情,令我反感。”他表示,曾见过5名董事总经理将客户称为“傻瓜”,而公司的大环境是把从客户身上赚取最大利润放在首位。“如果你为公司赚够了钱,又不是持斧杀人犯,你就会升到有实权的位子”,史密斯写道,“我确信,高盛道德上的败坏将对其长期生存构成最严重的威胁。”
    高盛公司迅速发起公关反攻,贬低史密斯在该公司的角色,公司在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说,史密斯是该公司3万多员工当中“接近1.2万副总裁”之一。备忘录还说,史密斯的信“没有反映我们的价值观、文化,以及高盛绝大多数人对公司、对它代表客户所做工作的看法”。
    俄《真理报》引述《纽约时报》的说法称,仅到14日下午4时,史密斯的信已被阅读300万次,而排名第二的文章阅读量只有50万次。英国《卫报》说,史密斯“点燃”了互联网。“没有道德,没有诚信,没有未来。”英国《每日邮报》如此报道史密斯的辞职,强调史密斯有英国工作背景。南非“商业在线”则突出史密斯“生在南非”,以高调方式从美国最古老、最强大之一的投资银行辞职。德国《世界报》15日评论称,“高盛被钉在耻辱柱上。”德国《图片报》则以“燃烧的告别信——顶级银行家向高盛算账”为题解读道,这是“华尔街的起义”。自金融危机后,华尔街仍不改善形象,因而内部“引发雪崩”。英国《金钱》杂志15日说,去年以来,高盛一直试图低调,18个月以前,高盛承认误导投资者,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5.5亿美元的罚款。即使现在,联邦调查局还在盯着高盛。在这种情况下,高盛实在不想让人们再提起它以前的事。有一种说法称,奥巴马一直不愿司法部取消对高盛的调查,是因为可以把高盛作为金融部门出错的替罪羊,这对总统选举有用。
    美国《赫芬顿邮报》15日欢呼史密斯“展示了正派并不总是可以贩卖的”。《达拉斯晨报》以“一个华尔街知情人吐露心事”为题写道,“我不知道谁是史密斯,从没听说过这个人,不知道他在《纽约时报》上的辞职信是否出于酸葡萄心理,但为他的坦诚和勇气而震撼”。同一天的《旧金山纪事报》刊文支持高盛:是的,史密斯先生,高盛就是全都为了钱。文章说,“我们对史密斯以及那些每年数以千计想去高盛工作的大学生有一些建议:如果你们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道主义,就不要去高盛工作,那不是它的功能,永远也不会是。如果你想努力工作赚更多钱改善生活,那就去高盛”。文章称,“高盛等投资银行在我们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盛的银行家可以高高昂起自己的头”。文章强调,高盛不是在做慈善。
    “高盛的告密者也告诉了我们一些关于华盛顿的东西。”美国“公共竞选活动基金”执行主任唐纳利试图从高盛事件解读美国。他在《赫芬顿邮报》上撰文说,“金钱渗透我们的政治体系”。史密斯说他所属的公司将自己置于客户之前,我们的政治体系也在以这样的方式运转。最近两次选举,高盛捐了580万美元给联邦候选人。《国家杂志》13日报道说,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每天夜里花几个小时打电话向捐助人要钱为自己再次选举做准备,而他下次选举距今天还有3年。《赫芬顿邮报》呼吁,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像史密斯这样讲真相的人,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美国《市场观察》也提醒:小心美国的“财政部-银行复合体”。报道称,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离职后曾发表不同寻常的演讲,警告军工复合体获得了对政策过大的影响力。文章说,不幸的是,我们现在让财政部-银行复合体嵌入了我们的体系。事实上,在高盛、花旗或美国银行与美国财政部及其他政府机构之间存在一道“旋转门”,“保尔森和鲁宾在华尔街任职后都曾执掌美国财政部”。

    “高盛的政治权力太大了”

    美国《夏威夷新闻日报》15日评论称,“没有高盛,美国会变得更好”,因为华尔街的“吸血乌贼”根本不关心美国的未来。它列出了一长串理由:金融衍生品泡沫威胁将全球金融体系推入混乱,而高盛是金融衍生品的心脏;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欠下庞大债务,高盛扮演了重要角色;高盛施加影响将美国的机场、高速公路等项目给了外国竞标者……
    美国《福布斯》说,高盛CEO布兰科费恩必须走人。对任何公司来说,史密斯的公开信都是一份毁灭性的起诉书,对于银行而言尤其如此,因为银行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赫芬顿邮报》则引述一些专家的评论说,高盛名声越来越坏,但仍是世界金融的看门人。报道引述一名投资者的话说,“当喧嚣平息,高盛将依旧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
    过去两天,世界多家媒体都提到美国《滚石》杂志作家泰比2009年对高盛的一个著名描写:“一只巨大的吸血乌贼”。去年,“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者打扮成大乌贼的样子,在高盛公司纽约总部游行,标语口号是“高盛吸血”。2011年4月,美国参议员列文公布为期两年的金融危机调查报告时,将高盛描述为“充斥着贪婪、利益冲突、公司犯罪的金融蛇窟”。
    俄罗斯“索里特”咨询公司分析师科拉留克15日对媒体称,高盛通常被称为“世界影子政府”,美国及世界组织许多高级领导人都来自这一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帝国。
    彭博社曾以“高盛的政治权力太大了”为题写道,别提“达芬奇密码”了。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阴谋,不妨看一看高盛员工是如何控制世界各地重要经济职位的。美国财政部、意大利银行和英格兰银行,最近都从世界上最赚钱的投资公司挖取重要的政策决策者。位于纽约的高盛公司是一个充满顶级人才的赚钱机器。这一点无人怀疑。不过,这么多决策者都来自同一个地方,这就不正常了。高盛雇员总是被任命为政治高官。这一现象很难忽视。英国《独立报》去年刊文为“高盛攻克欧洲”忧心忡忡。文章说,随着欧债危机深入,高盛这只“吸血乌贼”的触角伸到了欧元区的最高层,报道引述专家的话说,高盛在推动“高盛公司项目”,紧紧拥抱政府,让创造人、观念和钱之间的深深交流,这样一来,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公共利益,哪里是高盛利益。
    中国国际投资圈一名知情人士说,金融危机后美国社会对华尔街模式的批判以及华尔街内部的江湖恩怨让高盛处于“羡慕嫉妒恨”的漩涡之中,但几篇文章、报告或解密还伤害不了高盛的筋骨。日本学者村田章裕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高盛可以说是华尔街的象征,而华尔街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怪物,华尔街的精英掠夺着世界的财富,但已经尾大不掉,美国政府似乎也没有办法。英国企业文化研究机构“公司推动”总裁赫斯特说,这些年高盛一直被视为业内成功的表率,欧洲同行纷纷仿效。但许多问题显示,新生代金融工作者跟前辈们学错了,正在让整个金融业走向歧途,甚至毁灭。

    抱怨工作,一种全民娱乐?

    史密斯公布辞职信之初,多数人为他的道德勇气和诚实欢呼。法国《费加罗报》说,这是投向世界投行黑幕的第一缕阳光。但稍后来自高盛的消息说,史密斯因为没有得到晋升而在闹情绪。英国《每日邮报》网站上,有人质疑,为何史密斯能在高盛工作达12年之久?澳大利亚《世纪报》15日的在线调查显示,认为史密斯应该安静离开的为11%,认为他“砰然离职”做得对的为86%。
    《华盛顿邮报》15日刊文说,史密斯的辞职信刊登于《纽约时报》的评论版,引起了华尔街的冲击波,给无聊的办公室职员树立了一位新英雄。坦率说:谁不想冲进他们老板的办公室?文章引述一名学者的话说,“抱怨自己的工作,跟观看棒球一样,是全民娱乐。”文章称,有时候,雇员的不满会变得过于强烈,他们会觉得有创意的告别是获得一些期待已久的关注和获得一些权力的唯一办法,不管有多么稍纵即逝。这种告发式的告别通常会提到以前怎么样,带有一丝怀旧的自豪,可能提到以前绝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做某种更伟大的事。
    美国《堪萨斯城星报》说,想象不出还有比史密斯在《纽约时报》发辞职信更能表达自己怨气的方式。不过,文章认为,对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员工来说,更聪明的选择都不是做出破釜沉舟式的举动。即使抱怨完全属实,你的名声和生活受到的损害都可能远大于你的前任雇主。该报称,一旦你被视为一个不忠诚的告密者,你的再度就职之路将变得更加艰难。这公平吗?或许不公平,但这就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尤其是竞争性的就业市场给了雇主挑选雇员的优势。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3月17日《环球时报》)

    链接:
    高盛被指“金融吸血鬼”(窦红梅)

    “迪拜泡沫、希腊混乱、欧元危机……谁是这一连串事件的真正操控者?高盛!”近期,不断有学者、经济专家抛出“高盛阴谋论”,指责这一全世界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是真正的“影子帝国”,称其在每一次经济大萧条中对美国之外的国家进行狙击,“就像在全球整个经济版图上的一只饿鹰,不放过任何一个捕捉利润的机会。”
    但所有这些推测,似乎没有什么佐证。直到3月14日,高盛前执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GregSmith)一篇“我为什么离开高盛”的公开信,直入主题,命中目标。

    前高管痛斥高盛道德沦丧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读书时夏季来做实习生……我想我在这里工作了足够长时间,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理解其员工和身份。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破坏性的。”
    说这话的是高盛前执行董事史密斯,曾为全球两大对冲基金、美国五大资产经理以及中东和亚洲的三个最具影响力的主权财富基金担任过咨询顾问。他的客户拥有的总资产基础超过了1万亿美元。
    通过《纽约时报》,史密斯把“客户利益”和“高盛利益”这一难以调和的永恒矛盾摆上了台面。
    “高盛原来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我出席衍生品销售会议,会上没有花哪怕一分钟时间来讨论如何帮助客户,而仅仅讨论我们如何能够从客户身上赚取最多的利润。”史密斯表示。
    “现在,如果你能为高盛赚到足够的钱,你就能够得到升职,更具影响力。”而能够迅速在高盛当上领导的法门之一,就是挥动公司的“斧子”,这是高盛内部的说法,“指的是劝说自己的顾客投资股票或者其他我们自己极力避免购买的产品,因为它们看起来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润。”
    而对高盛的客户们具有杀伤力的说法还有,史密斯曝料:高盛明知投资不可靠或不符合客户需求,却依然将它推荐给客户,“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见过5名主管将他们的客户称作‘提线木偶,有时也会在内部邮件中这么说。吸血鬼?不人道?就是这样。诚信?早就腐烂了。”
    史密斯的这封辞职信重创了高盛银行。仅一天时间,高盛股价下跌3.35%,市值瞬间蒸发21.5亿美元。

    总裁救场未止股价大跌

    史密斯的公开叫板在《纽约时报》第27版亮相的几个小时之后,高盛就在网站做出了强硬的回应。
    “在高盛这种规模的公司,难免会有某些人心存不满。”高盛现任执行总裁贝兰克凡和总裁柯恩在给全体员工的信中反驳称,史密斯的一己之见并没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没有真实反映高盛如何对待客户的。高盛称,史密斯的职务是副总裁,而高盛有近12000名副总裁。
    高盛在公开信中表示,89%的员工认为高盛为客户提供了卓越的服务,“无论在过去、金融危机时期还是现在,高盛对客户长期利益的承诺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让我们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

    再度引发市场道德忧虑

    史密斯不是第一个批评高盛为自身利益而牺牲客户利益的人,但他是第一位从高盛内部发难的批评者。
    内部人站出来批评高盛“唯利是图”,一时间成为关注焦点,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西方金融体系道德的批评。
    一时间,对于事件真相的各种揣测流传开来。
    华尔街日报表示,奖金收入可能是史密斯与高盛产生摩擦的一个因素。高盛目前已削减大量副总的薪水,减薪主要针对公司派发大量奖金的那些人,史密斯必然受到影响。
    有投行人士力挺高盛:“史密斯叫板高盛的背后,不排除笼络市场投资人的动机,对他来说,只要拿到资金,甚至可以马上做自己的私募基金。”
    也有投资人站在史密斯这一方,“感谢格雷格能说出这些。从2006年开始,我就成为高盛的客户,但近年来一直想把钱拿回来未果。”一名来自英国伯明翰的投资人在史密斯专栏文章(点击观看文章影视作品《黑狐》、《白蛇传说》)的评论中发言支持他,受到了超过1000名网友的推荐。
    “我的资金被配置在权益基金,收益一直落后于市场上同类投资,但高盛一直在赚我的管理费,因为这些投资存在8年至10年的期限,所以现在我还不能拿回钱,除非我愿意承担巨大的‘割肉损失。”这名投资者说。

吴成良 李珍 纪双城 杨明 青木 魏莱 汪析 柳直  2012年3月17日《北京日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