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习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指明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的基本遵循。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作品是立身之本……连日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成为全国美术界、书法界学习热议的中心话题。10月20日、2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相继在北京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广大艺术家为之精神振奋: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期待,让大家进一步意识到肩上的责任;讲话精神更加坚定了大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以及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塑造中国精神、为时代而创作的信心。大家还深入讨论了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继承与创新等之间的关系,如何不断重现美、传播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应业界的热烈反响,本刊特约请六位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美术家、书法家撰文,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心得。
伟大的召唤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我有幸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对文艺界意义重大。令人感佩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界的情况掌握得如此清楚、如此内行,指出的方向也如此明确,这无疑是对文学艺术界的伟大召唤,是一个时代前进的号角。听了讲话之后,我感到心中亮堂堂的,总体认识是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了,文艺工作者应该按照习总书记的召唤,切切实实地把身边的事情做好。
我是研究书法的,作字行文的书法并非只是简单的写字,也不应被法度所束缚,其重点任务是“文以载道”,在我看来这也是书法的美好所在。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和谐”“美好”,是经过历史经验和丰富阅历的积累才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重要动力。
我认为,“道”应该与时代相呼应,即“切时如需”,歌颂、描述祖国的建设和时代的进步,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书写应该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在此基础上,书法还要达到以书焕采、赋以生机的境界,这也是书法与印刷体的不同。
做学问,恰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为人民着想。书法家不能搞花里胡哨的花架子,要做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前段时间,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书中华美德古训展”,并不是为了展示我的书法艺术,而是梳理古训寓教于书,这也是我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的一些体会。书法包含书法艺术和书法作品,二者又有所不同,书法作品是要看内容的,要把人民需要的内容呈现给大众。书写内容应该能够被大众认知,也要不失文化内涵,否则就大大削弱了书法本身动人的力量。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立定潮头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我有颇多感慨。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现状、问题把握得很精准。其中的几个问题,我印象最深,也思考最多。
一是市场的问题。习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并指出,低俗不是通俗,这都是需要美术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增添了动力,但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不成熟,短时间内艺术品价格的翻倍增长,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却对美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画家过度关注作品市场价格的高低,甚至创作跟着市场走,市场认可什么就画什么,这种趋势需要遏制。要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反映好人民心声。
另外,创作者要准确认清“通俗”与“低俗”的区别和界限,并远离“低俗”。一般来讲,“通俗”是艺术语言的问题,“低俗”是格调的问题。比如油画,是一个真实地表现物体的语言体系,中国老百姓喜欢具有真实感的油画,因此我称油画为通俗的画种。
还有“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是与世界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与社会的整体状况有关系的。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导致一些艺术工作者价值体系紊乱和艺术标准迷失。国内同样受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加之上世纪传统文化曾经受到冷落和贬低,如今重新找回的源自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需要不断深化……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创作者都很浮躁,从而失去了方向和目标。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更加不容易,不单单是在创作上要下点真功夫、苦功夫的问题。因此,在时代大潮中立定精神,重建符合新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成为当前中国美术面临的核心问题。
我期待讲话精神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期待中国美术能够有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甘于寂寞 勇攀“高峰”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了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于各种文艺门类中,书法也不例外。
“高峰”是一门艺术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些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推出了“翰墨薪传工程”“国学修养与书法”分别针对中小学书法教师和青年书法骨干的培训项目,并通过多种展览评选、人才培养、人才选拔机制,使一批批优秀的书法创作者脱颖而出。为了进一步提高书法创作水平,中国书协还搭建有“年度佳作评选”“兰亭奖”“三名工程”等优中选优的平台,推出了一批优秀书法作品,但这些成果与习总书记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要求,与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书法创作“高峰”相比,还差距甚远。
当今时代,为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书法工作者当怀抱历史使命、敢于担当责任,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自我反思,找出差距,见贤思齐,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书家作为标杆,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高峰”经典作品作为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提高艺术修养和认知,力争更上一层楼。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确实如此,静下心来是创作“高峰”作品的前提。几年前,我曾发表过《学书三问》一文,文中指出艺术家要时时扪心自问:“自己耐得住寂寞吗?”“自己的精品意识强吗?”“自己实现超越了吗?”我想,这是与当代书法工作者一起共勉的追问。其中,耐得住寂寞尤其重要。书法家要耐得住寂寞就必须远离物欲喧嚣,摒弃名利诱惑,守得住精神家园,不为世俗功利所累。惟有如此,才能沉下心来思考,进行艰苦自由地探索和创造,也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书法精品。
为人民与时代创作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时代性以及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性,这对今后中国美术的发展,必将起到引领作用。
为人民服务,一直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核心。1905年,列宁强调文艺应“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习总书记再次重申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也是因为这一立场在某些时期曾出现过偏差。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艺术思潮纷至沓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美术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新态势意味着新机遇、新挑战,也使美术创作容易发生方向性迷失——面对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大潮,美术创作出现了被市场同化甚至异化的倾向,低俗、庸俗甚至恶俗的作品时有出现,色情、暴力充斥其中;美术创作程序化、雷同化,“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国人对西方艺术的了解远胜于西方对中国艺术的了解,美术审美评判有些方面完全套用西方评判标准,文化价值观念出现了混乱现象,盲目崇洋、跟风模仿,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这些都很能说明问题。
近些年,中国通过当选“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轮值主席国,举办“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在增强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距离。
艺术当紧随时代,时代也需要一批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站稳脚跟。这就要求美术创作者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创作之中,引导受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鼓舞全国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壮阔境界和胸怀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的发展纵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文艺的根本性因素,构成并牵动着中国文艺的全局,每一点既把控了高度,又都触到了根处,既是文艺事业的鸿篇大论,又是文艺创作的推心之谈。我尤其深切地感受到习总书记讲话中洋溢着的殷切期待,及其饱含的对人民的真挚情感。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决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导向,又强调要不断创新,拿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源头与标准。人民是源头,创新是标准,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这一点,我作为一名创作者深有体会。我十年磨一葵,画大葵、小葵、硕葵、残葵,画春葵、夏葵、秋葵、雪葵,对于我而言,画葵就是画人,画向阳花开的一代人。葵的热情、向往、燃烧、炽烈,饱含着20世纪中国人的人民性,以及深厚的群体性,有经磨历劫,有蜕变重生,有一代人的磨砺与坚韧。美术创作中的“人民”不仅仅是我们在写生中面对的风景、风情、风物,更是在事物的描绘时所体会到的风景、风情、风物背后内在的人民精神。美术工作者不仅要手持画笔去画这些景、写这些人,也要表现出斯人斯景的感染力,提升、壮阔我们的境界和心胸。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准确地把到了当下艺术工作者的脉。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这就要求“胸怀”与“手段”对接。“手段”是艺术表现的语言,是画家们手中的技艺;“胸怀”则关乎内在的视野,融汇古今的能力,前者是“练手”,后者是“洗心”。艺术家只有充分的“练手洗心”,才能在创作中真正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技术精良”的境界,才能用作品攀时代的高峰,树人民的丰碑。
艺术应表现中国精神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人民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中国精神与文艺的关系,这对美术工作者来说,是新形势下端正文艺思想的崭新启发,既令人振奋,更发人深思。
72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为20世纪中国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找准了方向,由此激发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和人民精神风貌的优秀美术作品。当下,中国美术界一方面思想活跃,形态多元,但也存在着脱离人民的现象,无论在思想情感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甚至包括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美术界同仁也常常会感到一些作品或是违背了人民的希望,或是扭曲了人民的形象,或是不尊重人民的情感。所以,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想,美术家在描绘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要表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图景,也应该按照人民的理想和情感来进行艺术语言形式的表达。
习总书记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也给我们以深刻启发。中国古代美术就有“以形写神”、以“神似”为上品的标准,在今天,这个“神”不仅指形象塑造的神韵,更应该是作品整体反映出的精神。回想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许多老一辈艺术家通过扎根生活,建立自己的生活基地,从而深入到人民中间,从中体悟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格,使作品中的中国精神具体可感。今天,我们要更多地接续这种优长。艺术、人民、中国精神,本是三位一体,如若能够将三者构建在一个更有时代性的认识高度上,搞好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工作的组织及推广,也就有了主心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