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熟人,给我讲述了一个他下基层的发现,他说:在东南沿海转一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说很多工厂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工人已经年纪大了,干不了多少活了。比如搬运,爬脚手架这样的危险活和重活,六十岁左右就干不了。我心里纳闷,中国怎么说还是14亿人口的大国,当今这些年轻人都去哪了?
年轻人去哪了?这的确是个问题。答案非常简单,本该干体力活的劳动力,大部分现在已经不愿选择体力劳动了。大批的强壮劳动力,都愿意去当保安、当辅警、跑外卖,送快递、当课外辅导老师、拉保险、卖股票了,本来嘛,这样的工作也是工作,也需要人来干。但是当多数人都愿意做这样的选择时,都不愿做体力劳动的时候,问题便就来了。
其实这样的问题,已经在社会上议论很久。就在我们生活的北京,随便哪一个酒店,一拉出来就是半个步兵连的保安。仔细看去,这些都是膀大腰圆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平时也就是在酒店往哪一站,或者有事没事地晃悠晃悠。至于北京街头那些辅警、协警等等叫不出名字的穿着制服的年轻人,简直就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庞大力量。
连我们一些军营大院,本来几个军人哨兵时不时巡逻一下挺好,现在也换成一群群的保安,骑着警灯闪闪的摩托,在院里偶尔转一圈,平时也没有啥事。这样挣钱自然比那些体力活轻省得多了。至于那些腰里别根警棍,在每一辆公交车上晃悠的“跟车保安”,已经成为北京街头公交的又一“风景”。地铁上、公交上都是这样的从农村生产队刚刚招来的协警、乘警。这样的人数之多,简直超越你的想象。比如一个地方搞拆迁,如果遇到阻力,一招呼就是相当一个营那么黑压压一片,当然这些非北京人的保安,行动起来下得了手,敢于来真的。又都是外地民工,给了钱什么都愿意干。如此,也便常常会激化矛盾。
我经常这样想,这些本来都是精壮劳力的劳动者,如今都一窝蜂一样跑到城里,专门干些这样啥技术含量也没有的活儿,这到底是一种安置措施呢?还是因为城里人太懒了呢?过去几十年前,没有保安这种职业的时候,这个社会秩序到底是怎么维持的呢?往更远处不说,就说前几天,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头场大雪。如果放在在六七十年代,各自打扫门前雪,这可是从古到今的规矩。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出门一看,不少小区楼前的扫雪人,都是管物业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谁拿钱了谁干活?我忽然感到,现在人力气可真值钱了,出力气,已经变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重大问题。
这样的在城市街头晃悠的保安、外卖、快递、外教、辅警、协警之类,等等等等,没有人精确统计过,恐怕少说也是十万百万计了。除了这些,还有大批那些没有工作,每天在街头晃悠的“北漂”们,他们大部分都长得有几分姿色,都梦想像那个王宝强傻根小子一样,偶尔被那个导演之类看上,混进文艺圈弄个明星当当,赚个钵满盆满、光宗耀祖,有的一晃就是十几年。这的确是一种人生投机心理。据官方有关部门五六年前的调查,这样想晃进文艺圈做明星梦的北漂,已经早早超过了四十万,每天在北京国贸急急慌慌穿梭的那些俊男靓女们,不少就是这样的北漂。这么多的人都在选择好逸恶劳,那些南方的工厂车间,招工不难才怪呢?
如今“爱劳动”的劳动者是哪一类人呢?实事求是地说,就是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五十来岁的人都不多,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原来土里刨食的劳动者。自从改革,他们发现在城里好坏弄个差事,比农村好挣钱,因此这几十年,他们基本上是打工过来的。这些年,年过六十,眼看脚手架爬不上去了,眼力也不济了,就不想在沿海混了。但是那边缺劳力啊,于是老板们强留强劝,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超过65岁,都不嫌弃,愿意仍然可以留下来继续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没有工人就要停产。
但是,即使这些已经老了的劳动者,这些年也不愿干了,这些年也纷纷回乡了。原因不是人家不要,而是回家照样挣钱。我的老家是河南兰考,前不久回去看看,一看那些在外很多年的人也不选择在外边干了。我问了几个熟人。说你不懂啊,现在这个社会力气最值钱,年轻人都愿意进城当保安图清闲,乡下活反而没有人干了。现在乡下地没有人种,随便干点事,一天就是一两百块,一月就是五六千,到南方来回路费吃住花销,挣不下几个钱,还不如在家挣钱容易。比如给人家盖个房、收个庄稼、摘个水果,都很能挣钱。六十多岁,守住家正合适。唯有这些出力的活,年轻人没有愿意干的。他们宁可在城里干个保安类的清闲活。
不愿干出力活,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终究不是啥好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爱劳动是一种社会美德,如果社会都愿意图清闲,都不愿意干那些出力的体力活,这对一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发展,不管科技怎么进步,有些必要的体力活,总要是有人来完成的。比如那些高高的脚手架,那些需要全凭手上功夫的电焊工,那些全凭个人体力技能的工种,多了去啦,没有体力的付出,是绝对不行的。刚刚去世不久的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把劳动当作他人生的一大需求,直到晚年只要身体能动,他都坚持在稻田里摸爬滚打。一个闻名世界的科学家,每天脸晒得漆黑,但他以此为他的光荣。劳动者,永远得到的是这个社会的尊敬。
很多年了,那时我下部队,到了广州军区,正逢星期六。我一看,整个机关都在劳动,要么打扫卫生,要么在植树浇水,等等,从将军到士兵,莫不如此。一问才知道,这是当时的军区司令员提议、军区党委作出的一项特别规定。规定来由很简单,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能脱离劳动,大区机关干部,每天工作都是坐机关,时间长了,就会好逸恶劳,就会脱离群众。当年列宁之所以号召实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就是怕党员干部会变质,会忘记自己劳动者的身份。所以,从1920年5月1日开始,列宁带头参加义务劳动,带头打扫克里姆林宫内的卫生。这一制度,一直坚持下来,直到前苏联解体,这条被称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制度才被终止。当年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也是特别提倡义务劳动的。他已经到了六七十岁年纪,还带头到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多参加劳动,是保证革命者不变色不忘本的有效制度之一。
今天,我们生活条件好了,自动化程度高了,但是作为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劳动,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由当今青年不愿干体力活,我们应该看到一种危机。这种危机,应该说影响到了我们很多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在当今青年中提倡爱劳动,提倡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我认为永远也不会过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