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保护森林的佳径
第14版(人与自然)专栏:名家特递(29)
寻找保护森林的佳径
刘能文
●如何既保护好森林资源,又有效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已成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木材节约代用是一条保护森林资源、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途径
●必须将植树造林与发展木材节约代用并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
刘能文,高级工程师,现任木材节约发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木材节约代用研究、木材资源管理、规划和计划等工作,先后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组织起草《中国木材流通问题研究》、《木材节约代用管理办法》,并主持《中国木材节约代用专题研究》等课题研究。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而且因其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对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需求持续增长,而我国林业已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建设为主,木材供给量大幅减少。如何做到既保护好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又有效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实践经验证明,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充分利用国外木材资源外,发展木材节约代用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途径。
发展木材节约代用,决不是简单地限制木材的使用,而是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符合环保要求的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水平,节约使用、合理利用木材,减少或避免木材在采伐、加工、储运、使用等各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或利用非木质材料及其制品合理替代木材,减少木材使用量,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展木材节约代用是由我国森林资源和环境状况决定的。
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极其匮乏,木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有近13亿人口,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6%,林木总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2.9%。按照人均占有量计算,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公顷,人均蓄积量只有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1.3%和12.5%。森林覆盖率为16.55%,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00位以后。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计划内木材产量已由1995年的6766.9万立方米减少到2001年的4552万立方米,降幅高达32.7%。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的需求量刚性增加。
2000年我国工业材原木消耗达11117.2万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木材进口数量成倍增长,其中原木进口已由1998年的482.3万立方米上升到2002年的2433.3万立方米,增长了404.5%。2002年我国木材类产品进口总值达109.57亿美元,已成为继石油、塑料后的第三用汇大户。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1.4亿—1.5亿立方米。虽然我国目前人工林达4667万公顷,但用材林仅占2415万公顷,而且80%以上为中幼林,树种单一,材质较差,在未来15—20年内难以替代天然林弥补木材供需缺口。
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发展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数百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下降,数千种动植物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庞大的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消费能力以及传统的资源环境开发理念对我国原已十分匮乏的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我国政府倡导木材节约代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木材节约代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根据我国木材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基本国情,以及巨大的木材节约代用潜力,我们必须按照“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把坚持植树造林与发展木材节约代用并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深入扎实地开展木材节约代用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开发和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我国现有木材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和木材防护能力,加快木材节约代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减少木材消费。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木材节约代用相关法规,规范木材生产、流通和消费行为,完善我国木材节约代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另外,还要大力宣传木材节约代用重要意义,提高全体公民的节材意识。(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