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发展与环境双赢之路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专栏:名家特递(28)
走发展与环境双赢之路
曲格平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纪念中国环保事业30年,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与国家环保总局将于11月20日至23日联合举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邀请全国各地的典型代表以及相关专家汇聚浙江衢州,就如何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做深入探讨。今天我们特别编发由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环境保护专家曲格平先生为此次论坛的召开撰写的专稿。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的过程。
这是一种发展思路的大变革,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曲格平,1930年6月生,山东省肥城人。教授,环境科学家,现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1993年至2003年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系统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的环境保护理论,著有《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的环境管理》、《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世界环境问题的发展》、《我们需要一场变革》等书籍。1987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质奖章”;1992年6月在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获联合国环境大奖;1993年获中国首届绿色科技特别奖;1995年获荷兰王储颁发的“金方舟”大奖;1999年获日本国际环境奖“蓝色星球奖”;2001年获世界自然基金会“爱丁堡公爵保护奖”。
从产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中,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长期处于尖锐的冲突中。在严格法规约束下,工业界开展了对污染的治理。这种治理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老的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控制,新的污染又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防不胜防,治不胜治。从工业长期发展历史看,工业界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大多是消极的,被动的。为了缓解工业生产与环境的冲突,各国政府普遍用强制手段“命令—控制”方式去管理环境。
有没有一种办法,经济在发展,又不污染或很少污染环境呢?人类为此进行了长期探索。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这是对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在寻求一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双赢的路子。这种路子从工业生产的源头,包括工业设计、原材料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和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各个环节都采取清洁措施,预防污染的产生或者把污染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概括地说就是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推行这种生产方式,就调动起企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个积极性,从而把政府与企业在环境问题上的“命令—控制”的对抗关系,变为政府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发展思想的大变革,是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大变革。国际国内实践证明,清洁生产是一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积极方针。
在工业生产包括其他各类物质性生产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对环境的污染,一条基本原因是物质使用效率不高所致,资源未全部变成产品,很多是作为有害废物排到环境中去了。如果物尽其用,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物,或者产生废物后将其变为原料循环使用,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了。不仅防止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促使经济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思路,上世纪90年代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在生产和消费的所有领域都能做到物尽其用,不给环境造成危害。这种要求似乎近于理想化,不过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进步是可以做到的。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这里,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两者关系来看,清洁生产具体表现为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这种微观层次的清洁生产和消费行为,通过发展为工业生态链和农业生态链,进一步实现区域和产业层次的废物和资源再利用,并通过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市场上有利于环境的互动行动,上升为循环经济形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采纳了清洁生产的行为方式,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它就是表现为一种循环经济形态。所以,从这点而言,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形态的微观基础,循环经济则是清洁生产的最终发展目标,各种产业的、区域的生态链和生态经济系统则构成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系统的中间环节。
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已有许多省市制定了实施循环经济的规划,并争取成为实现循环经济形态的省市,即使在农村也有一些地方在运用其核心理念,逐步进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的有益尝试。它们中的一些突出代表将在浙江衢州举行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上介绍自己近年来的探索。可以相信,随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推行,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可以逐步缓解直到最终协调共进,我们将迎来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的崭新局面。(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