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的两家慈善互助超市先后开业,超市运行5个多月,实现了帮困扶贫工作的三个转变——互助超市“三变”帮困扶贫
第5版(视点新闻)专栏:热点解读
苏州市的两家慈善互助超市先后开业,超市运行5个多月,实现了帮困扶贫工作的三个转变——
互助超市“三变”帮困扶贫
本报记者 龚永泉
家住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街道的特困户张秀松是互助超市的第一位“顾客”。不久前,他拿着街道发放的“一家人”救助卡,来到刚开张的互助超市,选购了几样生活必需品。他激动地对记者说:“真没想到,我们贫困户也能刷卡了!”
变“你助我受”为“按需择助”过去,一慰问就送被子,贫困户说:“我家里的被子都可以开店了。”
和全国各地许多单位一样,平江路街道干部逢年过节都要走访贫困户,慰问时常常是冬天送被子,夏天送电扇。有一次,一位贫困户闲聊时对街道干部说:“我家里的被子都可以开店了。”这句话对大家触动很大,如何让扶贫帮困做到雪中送炭?街道向辖区居民发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在征求意见后,决定开设一家慈善互助超市。5月28日,“一家人”互助超市正式开张;9月3日,第二家超市也挂牌亮相。
超市接受居民家中闲置或更新下来的各种日用品,根据实用价值进行明码标价。街道向1000多贫困户每月每户发放50元的“爱心申领卡”,凭卡到超市选购物品,既使居民捐助的物品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贫困对象也能得到切实的帮助。正在选购物品的残疾特困户任启根说:“街道建立互助超市,为困难户做了一件大好事,帮扶帮到了点子上。”
在互助超市筹建过程中,许多居民和单位响应捐助倡议,辖区内外的70多家单位陆续送来了现金和物品,共接受捐款28万元和价值3万多元的物品2000多件。两位外地游客看到超市开业,很受感染,也主动捐了100元。在开业的次日,天寰环保工程公司从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当即捐赠了一批日用消毒剂。
变季节性工作为经常性工作整合扶贫帮困的社会资源,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
第一家互助超市开业时,尽管货架上琳琅满目,大到家用电器,小至牙膏、铅笔,但更多的还是各种衣服。开业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供需存在错位,街道干部们把目光投向了全市,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扶贫济困的社会资源。
当第二家超市开业时,情况有了很大改观: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运来了1000袋洗衣粉,肥皂厂运来了5500块各种肥皂,菊花味精集团送来了40公斤味精,解放军某部捐赠自产大米5000公斤……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向群对记者说,互助超市的实践表明,扶贫工作已由过去的季节性工作转变为经常性的工作,同时,为整合扶贫帮困的社会资源提供了平台,政府要牵线搭桥,促进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超市运行5个多月,受到了贫困户和居民的一致赞扬。街道工委书记梁振华说,过去经常听到居民的各种怨言,但让我欣慰的是,互助超市开张以来,至今没有听到老百姓的一句批评。现在,每当我路过超市,看到有人拎着篮子在选购物品,就觉得特别舒坦。
变消极等待为积极拓展互助超市通过建立网站、开展义卖等形式,主动出击,积极扩大影响,拓展服务半径
街道干部们兢兢业业,不敢懈怠。他们说:“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他们的心思又花在了深化和细化上:筹备建立网站,开展义卖等方式拓宽募集渠道,进而拓展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内容,如利用捐赠资金,为有重病患者家庭聘请钟点工,为发生突发事件的家庭提供资金救助等。还有,如何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为管理和使用好凝聚着社会各界爱心的捐赠物品,街道成立了由辖区单位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干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通过例会和张榜公布的形式,检查物资和现金往来,监督捐助款物的使用情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